欧丽娟老师是我上大学后很喜欢的一位国立台湾大学的教授,曾经在网上听了她的红楼梦及中国文学史系列课程,老师学识渊博,令我心折。下文整理本学期欧丽娟老师的公开课唐诗新思路。感谢b站评论区的@南康L,我将两人的笔记结合,对老师的课程进行了整理。
先上b站链接:
了解了李杨之间的真情本质之后,再看李白这一组《清平调词》,就可以清楚把握诗人的创作宗旨,以及精确的分析这一组诗的艺术高度。请各位注意:李白的手法非常的一致,而在一致的主轴中又有着精密变化的层次,所谓的主轴就是以杨贵妃为中心,以名花、美人为焦点,三首中每一首的前两句,都是牡丹和贵妃互相融合,然后从她们的颜色、香气各方面来加以皴染,互相的烘托强化,但又有轻重的不同。第一首的前两句是以贵妃为主,牡丹花则是比喻和陪衬,因此第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就是说贵妃霓裳羽衣犹如天上的云彩轻柔飘逸,而牡丹花就有如她艳丽的容貌。“想”这个字是一个明喻之词,就是明白进行比喻,它和“如、若、仿佛、好似”等等这些词汇,都是明喻的语词。至于第二句的“春风拂槛露华浓”就从牡丹切入,说明花想容的容有多么地美丽。到了第二首的前两句则是以牡丹花为主,然后再带入贵妃,请看第一句,它说“一枝红艷露凝香”,进一步渲染了“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感官之美,紧接着,“云雨巫山枉断肠”,就转到了贵妃身上。然后到了第三首,就名花美人没有轻重之分,一开始的“名花倾国两相欢”,就合写贵妃和牡丹两者相提并论,一体呈现。由此可见,用花来类比美人,虽然是一个传统常见的写作套式,但是李白还是运用连张结构的优势,分三首表现出错落有致的层次感,以至于不会流于僵化的陈腔滥调。但是我们还是必须注意这一组诗中还有第二个结构上的主轴,也就是每一首诗除了前两句以名花和贵妃互相融合之外,每一首的后两句,都改用其他的美人来作类比,从第一首的西王母,到第二首的巫山神女、赵飞燕,贵妃的美丽和地位就越来越鲜明了。请看第一首:“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群玉山、瑶台,都是西王母的住处,像《山海经·西山经》里面就记载“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而根据《太平御览》引述了《登真隐诀》所说的:“昆仑瑶台,是西王母之宫,所谓西瑶上台。”至于“会”这个字是“应该、应当”的意思,跟今天的用法并不一样,而“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两句,就是把杨贵妃提升到神话人物的地位,不以凡俗的人间层次,以免降低贵妃的角色跟尊贵。到了第二首,李白还是延续超现实的范畴来比拟杨贵妃,因此他接着说:“云雨巫山枉断肠”。这用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也就是宋玉《高唐赋》中所说的:楚襄王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独有云气缭绕,一问宋玉才知道,那云气叫做朝云,是巫山神女所遗留下来的形迹。那段文字是说:“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暮视之,如言。”也就是跟他说的一样,“故为立庙,号曰朝云。”请注意,这个故事其实隐含了古代祈求丰收的圣婚仪式,只不过因为去古已远,解离了其中的严肃意义,只留下浪漫的色彩,也就形成了“巫山云雨”、“高唐阳台”这一类的性爱语汇。而李白用这个典故的意义从结构上来说,他是把美人的存在范畴移位到另一个层次,因为西王母是神话世界的女神,远远超越于人间之上,而巫山神女则是山中的女神,虽然也是超现实的存在,但是已经可以活动于人间的山水中,而且跟人间的帝王可以直接接触,形成了人神之恋,因此它更接近于人类的世界。然后,“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就完全进入人类的范畴,李白从过去的历史中寻找足以匹配贵妃的绝代佳人,因而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就雀屏中选。你看,从天上到人间,从神话到传说再到历史,然后从历史的过去再到眼前的当下,这种空间与时间双重的渐层设计,将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美丽精华,都汇集于杨贵妃身上,极力呈现贵妃的无与伦比,也证明了李白的精心安排。当然,杨玉环之所以能够成为杨贵妃,乃至于杨贵妃之所以能如此风华绝代,都必须归功于唐玄宗的宠爱,因此,这三章最后就归结于“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请你们注意,前面那两章,都是对杨贵妃浓墨重彩呈现的美丽形象,而这个美丽形象之所以能够在皇宫中,绽放出万丈光芒,灿烂生辉,那是因为她受到了帝王的专宠、帝王的无限疼爱,因为太阳出现了,在太阳的照耀底下,最美的花最美的女性,都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辉,互相辉映,因此才会“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这才是真正的压轴。而名花倾国两相欢的完美,又反过来令君王浑然无忧,就在这“沉香亭北倚栏杆”的所在,足以“解释春风无限恨”,这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无忧无虑,可以忘掉人间所有的缺憾、所有的悲哀不幸的一个最完善的乐园,而这个乐园完全就是一个爱情王国,根源于百分之百的晶莹剔透的、完美无瑕的、空前绝后的一段恋情。由此可见,对贵妃的歌颂就是对玄宗的赞美,却又赞颂得如此优雅浪漫,不着痕迹,一切都融合到那真挚浓烈的爱情里。
《清平调词》这三首诗,一方面在结构上安排了精密的变化,也就是从天上到人间,从神话到传说,从历史到现在,从虚构到真实。层层递进,井井有条。可是此外,其中又更透过“国色天香的牡丹”,“母仪天下的女神”,“历史上的名美人”等,三个元素互相搭配,让华美的意向更加浓厚饱满,可以说是满目富丽堂皇的锦绣文章,首先你会发现李白的手法又非常一致,每一首的前两句都是牡丹和贵妃互相融合,彼此皴染以国色天香的牡丹而言,它的荣华富贵已经让它荣登唐朝的国花,举国上下为之风靡不已,甚至不惜倾家荡产,这是唐代积极的、扩大的文化精神的代表,而这一点我们就不用多说了。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即使面对牡丹,都没有流于皮相的刻画,而是集中在春花带露的这个意象,极尽感官之美首先,在“花想容”的联想方向上,李白从牡丹花展开歌咏第二句的“春风拂槛露华浓”,描写春风吹拂之下带着露水的盛开花朵一样的浓艳耀眼,而露水又让花朵闪耀着晶莹剔透的光泽,于是在浓艳中不失清丽脱俗,而这个意象又延续到第二首,说的是“一枝红艳露凝香”但是注意一下,这一句,比起前面第一首的“春风拂槛露华浓”是更进一步的其中的手法,请注意,李白运用到一个现代的科学新发现,那就是所谓的“联觉”,或说是“共感觉”,这是一个翻译的语词。所谓的“联觉”或说是“共感觉”那是现代的心理学的各种实验里,都已经获得印证的一种特殊现象,也就是联觉或共感觉指的是,人有五官,本来透过眼、耳、鼻、舌产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这些个别的感觉一般是各自运作,去接受外界的讯息。但是有时候,尤其是有些特殊体质的人,他在感觉这个世界的时候,这几种不同的感官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同时在运作的那在同时运作的情况之下,不同的感官所接触到的那个经验或感受讯息就会融合在一起,彼此相通,同时出现以致你甚至可以在声音里面,真的就品尝到酸,或甜的味道或者是你在听到一段音乐的时候,就真的闻到一股花香,同样地你也许阅读一段文字却听到一段旋律,而这是心理学做过的实验所证明的但是呢,没有办法用科学来解释说,怎么可能透过听觉出现的是听觉的作用或结果,那么对于这两种,或更多种的感官同步进行,而且同时产生的现象,科学因此就发展出“联觉”或“共感觉”这个概念,来说明这个现象,那这种情况一般人并不容易体会到,可是某一些特殊的情况,或有一些特殊体质禀赋的人身上,却可以呈现出来。那一般人真的很少见,所以也触及不到这个领域不过因为科学,它必须对于人类的各种经验进行研究,而它所发现的这个联觉或共感觉,如果运用到考察我们传统文学作品里面所写的一些现象,你会发现:其中确实有一些,就是触及到所谓的联觉跟共感觉的我们讲的这一些就是要来说明:李白这首诗,它确实也出现了这个现象。而李白当然不是一个科学家,他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现象的描写,原因是因为如同意大利学者维科Vico所说的:“诗人是人类的感官。”意思是说诗人是感受灵敏的,细致的他们不一定天赋异禀,他更不是在科学理论训练底下,去察觉到有“共感觉”这种现象。可是他们却透过非常复杂,而且领略很深的各种感觉经验,然后在诗歌里面反应他们所经验过的、体悟过的这些情况所以老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文学的创作中就已经存在了联觉或共感觉的这些现象了,博学多闻的钱锺书先生也注意到:他认为在传统诗词里面,就有这一类的相关表达。所以,假如我们不要太穿凿附会,太采取严格的科学标准的话,联觉的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叫做“一枝红艳露凝香”,你看,“红艳”是视觉,而“露水”虽然也是透过视觉才能够辨认出来,可是露水的感觉却是要透过触觉,而这个露水里又凝结了花的香气,那露水跟香气怎么凝聚呢?这就是一个把视觉、触觉,还有嗅觉整个融会贯通,所形成的一种全方位的感官之美的极致表现,所以说,比起前面的“云想衣裳花想容”还有“春风拂槛露华浓”这一句都是更进一步,因为“春风拂槛露华浓”只不过是说:那带着露珠的花朵非常浓艳,可是第二句,也就是第二首的这一个“一枝红艳露凝香”,就加进了嗅觉,熔铸在一起。可想而知:贵妃的美就跟花的美,不单互相类比,它是两者融合为一,彼此结合成为一个共同的美感造型,而这个美感的造型,也透过联觉跟共感觉,更加强感官的吸引力,再加上“雨露”这个词汇的政治意涵,就是指皇帝的恩宠。例如说张说他在《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之一,就有提到:“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他是在歌颂皇帝的恩泽,使得京城一片繁华太平。那么在诗人或臣子被贬谪的情况底下,雨露就更是臣子们的期待,希望皇帝能够施恩让他们再回到京城,例如说耿湋就在《送友贬岭南》的这首诗里提到“岁月茫茫意,何时雨露新”,同样是中唐的司空曙《送郑明府贬岭南》这首诗里,也说“莫畏炎方久,年年雨露新”然后还有李中,他说“鼓櫂烟波暖,还京雨露新”,这些诗都是渴望君王加恩,让逐臣可以重回京师,也因此雨露常常被用在妃嫔受到帝王的宠幸上。例如,杜牧的名诗《题桃花夫人庙》里就说“细腰宫里露桃新,默默无言度几春”。还有韦庄《忆昔》这首诗的说法:“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华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那韦庄在另外一首《天仙子》里面也一样说“露桃宫里小腰肢,眉眼细。鬓云垂,惟有多情宋玉知。”你看就在这个文学语境里,李白一再用“带露的牡丹花”来类比贵妃这就不只是为了意象的效果而已,其中也隐含了贵妃深受宠幸的意涵,也因此“一枝红艳露凝香”下面才会说“云雨巫山枉断肠”所谓的“云雨巫山”刚刚提到了,大家都知道是来自于先秦宋玉的《高唐赋》在这篇词赋的序里,就描写巫山的神女自荐枕席,并且对楚王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从此以后就变成了一个性爱的典故,从这个角度来说“春风拂槛露华浓”和“一枝红艳露凝香”这两句又很一致的带出“云雨巫山枉断肠”的意象,从带露的花朵这样自然的意象,转入到人世的意象,内在的脉络一以贯之,这么一来也使得这一组诗的结构更为紧密,跟我们前面一个单元所说的,可以互相加强。那么不只如此,李白在相关意象的塑造上,也是层层递进、逐步加强的,那这也一样强化了整组诗的内在结构,只不过李白在这句诗里,他不只是强调感官享乐而已,关键还是在于藉这个成语,来扣合当事人的身份。你看一个是楚王他是一国之君,一个是山中的女神,是超现实的存在,他们都是非比寻常的非凡人物,而这也才能切合玄宗和贵妃的身份地位。从这个角度来说,名花只是烘托贵妃的一环,贵妃的美丽与尊贵还远远超过价值连城的牡丹花,连天上的女神都只不过是拱月的众星而已,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首诗中,李白用西王母类比杨贵妃的做法,这个做法比起用巫山神女,还更能充分显示杨贵妃的身份地位,所以第一首才会用“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来突出西王母的形象,各位要知道贵妃绝对承担得起,作为西王母在人间的代言人以展现她的美丽跟权力的极致。也就是说将杨贵妃神格化为瑶池仙境的西王母,透过西王母的神圣性,来提升皇族的尊贵地位和世俗权威而西王母则受到世俗化,成为杨贵妃的神界代言人当然,比较严格的来说,李白所谓的“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类比,其实只是偶一为之,而且比较属于“美人”跟“仙女”相类比的一般性的表达。但是杜甫就不一样了,杜甫是从质跟量双方面把这一个类比,提升爲一以贯之的一个系统性的隐喻,因此真正赋予这一个类比更精密,更深刻的意涵的人,不能不归功于杜甫。我们在这里必须要做一点补充,事实上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李白首先发出了李杨爱情的这一阕旷世颂歌,其中他用西王母来类比贵妃这可以说是空前却不绝后的手法。由于李白在宫中的经历只有很短的时间,很快地他离开了宫城以后呢就不再有这个机会去触及到这个题材,反倒是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杜甫在失落的时代,被逐出了开元天宝的乐园,形成了一种失乐园的挽歌,而在这样一个哀挽的局面里,他不断地回忆开元、天宝盛世,就在这个追忆中,不断地提到了杨贵妃,杨贵妃的形象就越加闪烁鲜明,他并没有把贵妃当做是一个祸水的女人,来加以抨击讽刺,因此他在对于贵妃的颂扬中也就非常频繁地用西王母来类比杨贵妃,一共有六次之多,而且在这六首诗中,杨贵妃不但都是西王母在人间的化身,两者彼此类比的复杂程度也发展到登峰造极,其中也蕴含最深刻的心理意涵,以后我们有机会再来以单元专门谈论这个问题。比较起来呢,李白基本上是一个比较直接,也比较浅层的一种类比运用。那当然,这也不能责怪李白功力不够,因为李白在创作的当下有他的天时跟人和,使他本来最多就只能做到这个程度,换做杜甫或任何人,置身于李白当时的这个处境能够做到如此,也就是《清平调词》这样子的一个表现已经就是绝佳的杰作了,所以说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引申出来人的创作必然有时代的因素,许多环境的变动因素加进来以后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也所以一个人在成功的时候,就不需要洋洋自得,因为有一半以上是因为时代或环境所致你的成功,有一半要归诸你刚好生在这个时代,所谓的“时代造英雄”。你的真正才能、跟你所得到的成功相比,不过最多就是其中的一半,那成熟的人就会认识到这一点,因而他会很谦虚,会继续踏实的努力,不会被他的成功所腐化但是如果太年轻就成功,很容易就失去灵魂。我们谈到这一点,也还是要双关,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说就此而言,用这个原则来看回过头来衡量玄宗,我们也可以再度看到玄宗的难能可贵,他可以担任的几十年的帝王,但是未必却受到成功的腐化。回到我们的《清平调词》,既然李白是第一个用西王母类比杨贵妃的诗人,他其中也必然掌握到类似于杜甫进行这个类比的时候,所看到的共同条件。我们细细探究起来,贵妃与西王母的这个类比关系,赖以建立的基础大概有几点,可以来好好的思考。第一,西王母所统辖住居的瑶池,它具备了跟昆仑同样鲜明突出的“仙境”的意义,但是瑶池作为一个仙境,却又带有其它的仙界所罕见的女性化空间形态,而宫廷本身,原来就是具备与仙界类比的神圣性的。皇宫虽然就在人间,但是皇家园林作为皇权的象征,历代的宫殿池苑建构,所依据的符号设计和象征原则,往往就是向仙境去平行投射,也就是把仙境那个概念具体化在皇家园林的一个建构上,也因此皇家园林跟宫苑,往往是模拟蓬莱昆仑等,仙人所居住的仙境也就是皇帝跟仙人相会之所,因此也呈现了天堂般的花园意象。这么一来,皇家御花园中的杨贵妃,便等同于瑶池仙境中的西王母。这是第一个层次的空间上可以类比相关的因素。第二,就称号地位等等条件来看,西王母和杨贵妃更是多所雷同的。从东晋葛洪的《枕中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他说:“九光玄女,号曰太真西王母,是西汉夫人。所治群仙无量也。”同样的《旧唐书·后妃传》里面也记载:玄宗召见杨贵妃的时候,“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既进见,玄宗大悦。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我们把这两段话交叉比对就可以发现,这和杨贵妃十分的雷同杨玉环入宫的时候先是出家做女道士,然后才到玄宗身边变成贵妃,当时的道号就是“太真”。如此一来,西王母作为天上的母神跟人间的杨贵妃这两位女性都叫做“太真”,两个人的一致,共同的道号已经很加强彼此的联想关系,也就是其中存在着一定的统一性第二个,西王母的地位是“所治群仙无量也”,她是无数神仙的领导者,尤其西王母到了六朝,已经是一个主管一切灵界女仙的母神,并且呢也成为早夭女子得道者的一个养育、掌领之母,因此影响深远。我们看唐末杜光庭,他在《墉城集仙录》里面就记载,当时候,称为金母元君的西王母,她的职司,也就是她的执掌是什么呢?是“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意思就是说,西王母是女神们的领袖,是天上人间、三界、十方共同的主管,而相对而言,杨贵妃则是实同皇后,而皇后就是天下所有女性的领袖,如此一来,母仪天下的杨贵妃就正好跟统领群仙的西王母是地位相当,这又更增加两人的一致性。到了第三,以容貌来看,双方都是美丽绝伦,简直不用多说。就西王母而言,经过了古代中国艺术发展中,神话人物图像是从兽形到人兽共体,然后再逐渐到完全人化的这个运动过程。西王母也一样,她早已蜕变出非凡的美貌,而不是早期那种人兽合体,在《山海经》里面的那一种半人半兽的形象我们看到了汉代,班固的《汉武帝内传》里面就说:西王母“可年三十许”,可是大约的意思。她“脩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好,这已经是绝世的美丽女神。同样的,杨贵妃也是以国色天香让玄宗惊为天人的,因此也可以说西王母全然体现了权力与美丽的特点,而这也构成了西王母跟杨贵妃互相等同的一个类比条件,再来第四点,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西王母是唯一跟世间帝王互动频繁,而关系密切的仙界女神。不但在历史传说中,例如《穆天子传》、《史记·赵世家》,还有《竹书纪年》、《水经·河水注》里屡屡我们都可以见到周穆王,也就是这位“天子宾于西王母”然后“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这些记载,我们再看汉武故事,看《汉武帝内传》等等跟汉武帝有关的书籍,其中也有:汉武帝七月七日迎宴西王母的传说,这更是被后人所艳称。从这些文献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和人间帝王交会的非凡女性,天上的西王母跟世间的杨贵妃又形成了结构,也就是她们彼此关系结构上面的一致性。总而言之,杨贵妃确实有如西王母般的一个永恒女神,她聪慧、美丽、尊贵、才华洋溢。对玄宗而言,更具有一种生命动能的一种根源的意义,我们参考杜甫在《哀江头》一诗中所描写的:“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除了这一段,我们再看杜甫创作于玄宗生日那一天的《千秋节有感二首》之二所说的,他说:“王母献宫桃”这又是把杨贵妃比喻为西王母,而西王母“献宫桃”给生日的帝王,这中间就有一些有关生命的那种意义在里面,所以我们如果把这些相关诗篇加以仔细推敲,似乎杜甫也隐隐然同意杨贵妃就如同太阳的燃料一般,为玄宗点燃了暮年的青春之火,具有赐予玄宗生命活泉的重大意义,而玄宗他能够让苑中万物生颜色,简直就像太阳一样是一个光源,能够带给天地万物灿烂生机的那一个宏大的生命力,大半也就来自于爱情所燃放的动能,可以说爱情是杨贵妃带给玄宗的最美好的礼物,也是天宝繁华的动力引擎,以上我们所谈到的这些特点,就是诗人,包含李白、杜甫所掌握到的最佳类比条件,而杨贵妃也当仁不让,作为人间的西王母的奥妙所在,那李白与杜甫两大诗人,都选择西王母类比杨贵妃,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
但是这样还不够,李白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神话比喻而已,虽然神话是一个超现实世界,但是回到现实世界里面来,又有谁足以担任杨贵妃的分身,来衬托添加贵妃的美丽与地位呢?眼前的世界,当然只有杨贵妃一个人,独一无二,傲视群伦,因为当代不可能再找到这样的人,如果找到的话,杨贵妃就被取代了,又哪里还有这样的爱情传奇呢?如同陈鸿《长恨歌传》所说的“希代之事”,举世稀有的事,这就代表了这是绝无仅有的一位。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李白就进一步从时间超越出来,往过去的历史去追溯寻找足以跟杨贵妃匹配的女性,原来一代又一代最杰出最优秀最极致的人选,我们还可以从从古到今的庞大文化数据库去挖掘、去探索然后找出足以类比的人,来强化杨贵妃的历史地位。那我们来看第二首,他从超现实的神话回到现实的人间,从历史的范畴,找到足以跟杨贵妃互相烘托的类比人物,而还有谁足以担任这样的一个角色呢?请看第二首,一开始就说:“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李白先是进入到半超现实,半现实的世界像我们前面所说,从古代的传说切入,引用了楚王跟神女的故事,固然巫山神女还是超现实的仙女,足以烘托贵妃的地位而楚王的地位呢,更是一国之君,也对应了玄宗的身份就此而言,第一你可以发现,李白所运用的这个成语,其中人物的身份地位都是和歌咏的对象相称的,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第二个,当然还是要能够反映贵妃跟玄宗的爱情,那回顾第一首诗完全还没有涉及到玄宗跟贵妃的爱,那第一首只是说:眼前这位美人只有天上才看得见,她的美貌超凡脱俗,但是到了第二首,就在感官元素上面,又加进了更丰富的美的体现,而且不只如此,他开始介入了爱情的因素,也就呈现一层一层在添加,在进展的一个内在结构,而在第二首诗所加进来的情爱的元素,就是第二句的“云雨巫山枉断肠”什么叫做“云雨巫山枉断肠”呢?请你注意“断肠”这个词它是销魂的意思,“断肠”和“销魂”,这两个是同义词但是却又同时都可以指示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反应,一种是悲哀痛苦到极点,一个呢却是喜乐或感动到极点,至于是哪一个,你就要从上下文来判断那我们进一步来问,这种大喜大悲的极端感受,又为什么会用“肠”这个脏器来表达呢?这是因为,“肠”被古人视为最内在的情感器官,所以像杜甫就说“惊呼热中肠”,“疾恶怀刚肠”,“沉痛迫中肠”等等那这是因为肠道曲曲折折,所以古人早就观察到这个现象,于是有了九回肠的说法那例如,柳宗元他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就说“江流曲似九回肠”;那元稹《送致用》也说“欲识九回肠断处”;那唐彦谦的《离鸾》诗也说:“下疾不成双点泪,断多难到九回肠”。林林总总,都可以形象化地呈现出情感的曲折缠绕,所以情感就跟肠被联想在一起我们再补充一个例子,尤其是李贺,他在《秋来诗》用一个很特别的手法来呈现九回肠的那个情感意义。他说:“思牵今夜肠应直”,这就清楚显示,思跟肠,也就是情思情感和肠是连接在一起,是等同的,所以一旦李贺在呕心沥血,构思作诗的时候,思绪牵动绷得很紧,连带的肠子呢也就拉直了。由此可见,诗人用到肠这个概念,都是用来表示他打从内心最深层的情感反应,也因此断肠就是指极度的感受,可是为什么李白要说“云雨巫山枉断肠”呢,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首先这个枉字,是白费的意思。而断肠,如同刚刚所说的,有两种解释,而在这里也都可以成立。一个是指,“云雨巫山的欢会喜乐到极点”,一个呢是指“云雨巫山的欢会令人极度感动”,那加了枉这个字以后,整句诗的意思是说,楚王和巫山神女的浪漫爱情,虽然浓烈欢乐至极或者是说它让人极度感动而向往不已,但是无论哪一种,都只是神话中的虚构,是虚幻不实的然而眼前,贵妃和玄宗那样一种前所未见的深重情爱,却是真实无比因此比较起来,云雨巫山的故事和其中的非凡情爱,根本只不过是幻想出来的文学产物,那么他们令人极度感动的人神之恋,就显得虚幻而白费了。也因此令人感慨唏嘘,原来再好再美不过就是一场梦,是根本虚假的幻梦。如此一来“云雨巫山枉断肠”就是用来凸显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不仅是空前绝后,还简直就是超越神话而这一段超越神话的爱情,女主角当然是倾国倾城,只有仙女可比,于是用了巫山神女的传说。但是这里我们还可以注意到,第一首的群玉山头和瑶台是完全的神话世界,而第二首的云雨巫山虽然带有神话色彩,可是已经跟人间的帝王有关,于是就从天上神话逐步地过渡到人间云雨巫山,巫山神女的故事形成一个中介,然后中介之后,就整个顺势地完全进入到人间的世界里面来,然后就从时间轴,往历史的过去,追溯傲视群伦的不朽美人有哪些,于是第二首,在“云雨巫山枉断肠”接下来,就从历史的对象,去找到赵飞燕来进行类比下面说:“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借问”就是请问,这个用法如今还保留在闽南语,也就是河洛话里呈现出汉语传承不绝的一个流程,也就是“共饮长江水”的一个体现而从字面上的意义来看,“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是说请问一下,在汉宫的宫殿里,有谁能够比得上杨贵妃呢?答案是有李白自问自答,他用一个设问的修辞方式,把唯一可以跟杨贵妃比拟的人物标举出来,那这就表示除了这个人以外,从古到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跟眼前的贵妃相提并论,这当然又是一个极端来烘托贵妃的手法而且我们一再提醒,这个布局是非常严密的,一层一层环环相扣,你看到,从神话又很顺势地转到了人间,从历史去找到足以跟贵妃比美的,寥寥可数的绝世美人。而他唯一标举的人是赵飞燕然后是可怜的赵飞燕,可怜的意思跟我们今天是完全不一样的,千万不要误会,在中古时期,可怜就是可爱,怜就是爱。怜爱,怜爱,就是一个同义复词。例如在《长恨歌》里就说“可怜光彩生门户”,那辉耀门楣的光芒无比灿烂,所以明明白白,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李白说,有一个人,从历史以来,就只有一个很可爱的赵飞燕,并且赵飞燕凭借的,不是她本人天生丽质的绝色美貌还要再加上刚刚浓妆艳抹的情况之下,这才足以跟贵妃相比倚,是凭借的意思。倚新妆,意思就是说除了赵飞燕天生丽质之外,还要再加上后天人工的浓妆艳抹,只有赵飞燕凭借着刚刚化好妆,最浓艳的时候,这样子的赵飞燕,才足以比得上杨贵妃,那就可想而知素颜的赵飞燕只好排队在后面去了喔,根本没有办法跟贵妃相比。那么无论如何,李白都是在赞扬杨贵妃,真的是空前绝后,天上人间的独一无二在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李白会标举赵飞燕,而不是其他的历史美人?这个类比中又存在着哪些奥妙?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请大家先做实验。一个方法是:我们所认识的古代名美人有哪些呢?请你们在脑海中列举名单,这些名单你一一去思考为什么李白都不用,偏偏要用赵飞燕?到底是因为他在褒中带贬,想要藉由这样一个颂扬来暗渡陈仓,把赵飞燕的声名狼藉带进来寄托对杨贵妃的讽刺?还是说其实绝对不是如此,真正另有别的原因?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仔细思考的问题。现在你们搜寻一下,在唐代以前的名美人有哪些呢?假设你是李白,不能穿越时空那他只能就唐代以前有哪些名美人来进行列举?那历史呢,是极其残酷的淘汰过程。哦现在,你对过去的历史的美人还能耳熟能详的,有谁呢?西施、貂蝉、王昭君、赵飞燕,还有呢?绿珠?或许也可以,她还算蛮有名的,然后呢洛神?她是水神,还有像甄宓、妲己、虞姬,大概都可以算。我觉得,或许还可以再补上连孔子都去见过的卫夫人,也就是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夫人南子,她也是非常美丽的。李商隐不就是颂赞过她吗?什么“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第一句就是把卫夫人比喻为牡丹,卫夫人美丽到被用来形容牡丹的国色天香。那么除了上述的这些人之外,还有没有人呢?各位想一想,我们数来数去,真的是屈指可数。那我们再一个一个来考究一下,先来看妲己吧,那我的同学们每次说到妲己呢,就会笑出来那为什么呢?实际上你们会笑的反应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之所以会笑,原因就是李白不选她的原因很明白地,她是亡国的红颜祸水,而且早就声名狼藉到了唐代,本来就已经是一个背负亡国耻辱的红字,你怎么可能用她来类比杨贵妃呢?难道你是要诅咒杨贵妃,那你就不要命了。所以在这样一个考虑上,妲己是绝对不合格的。当然褒姒也是。那么,我们再一个一个来看,然后你就会发现,这些名单中,一个一个就会被删除,结果呢寥寥无几,然后就变成屈指可数之后的寥寥无几,请看,王昭君可不可以呢?当然不行,她是和藩去了,等于发配边疆,而且一辈子有受过皇帝的宠爱过吗?没有,所以用她来比喻杨贵妃实在是很不切合,从命运、遭遇这些,统统都不符合,她只有一个美貌还可以,但是其他都不及格那再来呢?陈阿娇是皇后,曾经是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宠儿,可是她善妒后来更因为很犯忌讳的巫蛊案而被废掉了,所以这些都不吉利,她也不行那么西施可不可以呢?西施当然也不行,她也是亡国的,而且西施下场其实很惨,你们所熟悉的只是好的那个版本,事实上还有另外一个很悲惨的传说她绝对不是在亡国以后,在越王勾践复国,大仇得报那有人就传说,西施就跟范蠡从此逍遥去了但那是不大可能的。原因当然是因为一个导致国破家亡的女性不可能被放过不加追究,还出去逍遥度日的。从历史来讲,我们不要去偷偷幻想美人计的一个工具,竟然会有一个这么好的下场,这大概是很难的。那么,另外一个传说才可能是真正的事实,也就是吴国人民非常愤怒,抓到了西施以后把她淹死在护城河里。而就一般常理来讲,下场是这个比较可能的,所以如果从下场而言,西施不但不行,而且西施基本上是被作为一个美人计的工具,是导致国家灭亡的棋子,这也不适合用来类比杨贵妃。这些呢,都是各位要注意的,因为你在面对帝妃的创作现场,你一定要根据书写的对象以及环境的种种需要,严格考虑到一些很重要的面向。那么此外还有谁可以被纳入到类比的名单里面来呢?当然我们刚刚提到的绿珠,实际上她也不行,绿珠虽然是受到石崇的宠爱,不过到后来不也就是“落花犹似坠楼人”了吗?下场也不行,而且她的地位更和杨贵妃不能相比,她只不过是一个很有钱的权臣所宠爱的众多女人之一,身份也算是很低贱的,所以她虽然美丽专情,但是很多地方还是不合格,那至于貂蝉,更是被辗转于好几个男人之手,是政治场中用来角力的一个工具而已,所以也不适合然后还有谁呢?李夫人。李夫人很美,很有智慧,但是她的问题也很多第一个她是早死,不到三十岁就死了。而且请注意,她是“以色事人”各位还记得吗?她临死前所说的:“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所以汉武帝虽然宠爱她,可是那跟真正的爱情也有很大的差别,何况她也不过就是个夫人而已,其实讲到这里,关键点已经很清楚了,我们一再地暗示,李白类比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的,那就是身份地位。在我们现代讲究平等的这个意识形态之下,你真的不知道等级中“身份地位的区分”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打从人一出生起呼吸到的空气都是叫你要人人平等,甚至到了一个平等被神圣化到极端的地步,像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批评家、教育学家托尼这个人,他就洞察到一个很可怕的真理,他在平等,《Equality》这本书里面就写到:“等级这个词会引起种种令人不快的联想,所以只要在这个话题上稍作逗留,就会被理解成是精神变态、嫉恨或者是充满偏见的症状。”尤其在美国,等级这个概念更被当做洪水猛兽一样。社会学家保罗.布卢姆伯格在他的作品也就是《衰落时代的不平等》这部作品里,干脆就把社会等级称作为“在美国遭禁的思想”由此可见,我们现代的意识形态和传统的历史文化,是背道而驰的。但是,虽然背道而驰,却又是一样的根深蒂固,简直就是势不两立然而,我们既然了解到,等级的概念在过去是那样的根深蒂固,也决定了古人的意识形态,是他们很多思想作为上根本的原则,也是重大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我们真的要真正了解古人,你就必须完全尊重他们,你就要用等级身份的意识形态,来思考他们所面对到的问题,如此一来,用赵飞燕类比于杨贵妃,固然,我们前面提到有很多的共通处,包含“美貌”,这一点那当然就不用讲了,她们都是绝美的,而且请各位注意,她们还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她们都是“极为受宠”,我们刚刚列举的那些历史美人,也多多少少有这个成分在里面,另外一个“善舞”,很擅长于舞蹈这一点,又更确实是赵飞燕和杨贵妃一大共通处。像杨贵妃是很善舞的,她跟玄宗在温泉宫的第一次见面,就有绝美的音乐,而且是玄宗自己创作的乐曲《霓裳羽衣曲》那霓裳羽衣就是仙女的舞蹈,杨贵妃就是以这样的曼妙舞姿出现的,那你想想看,能够穿上飘飘欲仙的薄纱,跳起仙女般的霓裳羽衣舞的人,她的体态应该是优美轻盈的,否则就撑不起那凌波微步的优雅的美感,但是呢,绝美、受宠、善舞,这三个仍然算是古代美人也很常见的共通条件,真正非赵飞燕不可的关键因素,其实是在于“皇后”的身份地位。就这一点来讲,诚然只有赵飞燕一个足以担任杨贵妃的类比,其他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尊贵到皇后的地位,当然各位一定会想,陈阿娇也当过皇后啊,为什么陈皇后不可以呢?可是,不要忘记,陈阿娇很快就被废了,而且她这样一个不祥的下场不适合放在现在李白要歌颂的场合里,所以必须删除。那当然也有同学很聪明地立刻质疑说:那赵飞燕后来下场不也很惨吗?她被王莽下诏贬为庶人,不久之后就自杀身亡,那这不也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重点吗?是的,但是也请大家真的不要忘记,李白是处在一个面对皇帝的当下他创作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很短,他的选择性也很少不是完全自由的情况,他只能够找一个在最大限度上、最恰当的人那么这么一来,赵飞燕就是在这个最大限度之下的最佳人选,除此之外,让李白借赵飞燕来类比杨贵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唐人,唐代诗人,有一个“借汉喻唐”的创作习惯他们认为,大唐帝国走到一个登峰造极,简直前所未有的境界,全部的古人,唯一会让他们青睐有加,觉得足以跟我们相提并论的只有一个朝代,那就是汉朝。因为汉朝以前就是分崩离析,各国分裂林立的春秋战国时代汉代以后也一样,魏晋南北朝又是一个非常混乱的分割的局面,于是唐朝人认为,古往今来只有汉代可以跟我们相比。所以,当他们在做一个历史的反省,或者是要在文化数据库里面,去寻找能够跟书写题材互相类比的时候,就倾向于从汉代那个范围去找。所以我就称之为“借汉喻唐”的一种创作习惯,或者是一种创作手法,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取材的范围又更限定了。既然是要到汉代去找,又必须要有皇后的身份,又要绝美而受宠,又要善舞整个所有的条件加起来之后,确实只有赵飞燕是最适合的一个。所以说我们在考察李白的杰作时,你得要用这种面面俱到,非常严密的思考去推敲才能认识到他到底有多庞大跟深厚的艺术内涵量,由此可见,李白这个人会成为中国几千年来数一数二的大诗人,怎么可能只有飘逸,怎么可能只有谪仙人的风度在吸引人?他在诗歌艺术上面绝对是一流的,可是什么叫做诗歌艺术?那决不只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必须要饱学多闻,要对所有的传统资源能够运用自如而且要有足够的技巧锻炼,使得他的每一个文字都能够最有高度的,一种极致的表现力,然后可以在短短的诗行之中,熔铸最丰富的内涵,最高度的联想,最饱满的意象。如果有人真的以为李白是作诗不假雕琢“一斗诗百篇”,信手拈来、随笔一挥就是惊人的佳作,然后每一篇都是火山喷发绝对不是这么简单,那样的说法太过无知。尤其以《清平调词》这一组诗,更绝对不可能。李白在皇帝面前,绝对是倾尽其所有才华,打造出最足以跟帝妃匹配的杰作的所以请看,这组诗其实是从超现实的神话世界,到现实界层层递进非常有逻辑,而且条理分明。他对杨贵妃的美丽跟地位,以及杨贵妃所得到的帝王的至爱,李白是一层一层给予不同角度的抒发,而且其中所运用的比喻之精当合宜,意象塑造的丰满动人,是非常多元而丰富的表达,各方面的内涵,当然这也就是古典诗歌太吸引人的地方,真的是耐人寻味。这组《清平调词三首》诞生于好几个奇迹,但是在这样的奇迹之下,竟然有很多学者主张:这一组由许多奇迹所培养出来的诗篇,是用来讽刺贵妃淫荡不贞。而主要的根据就是其中的“可怜飞燕倚新装”和“解释春风无限恨”这两句而这是可能的吗?这么一来,我们要延伸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样的赵飞燕虽然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吻合,可是她有一个条件最不相干、却又最启人疑窦,那就是赵飞燕大概是史上排名第一最淫荡的皇后,就这点来讲确实是很大的问题,也因为这个问题以致许多人在解读这首诗的时候,就推论诗中具有对杨贵妃讽刺的意图,而这确实又是一种谬说。然而这个谬说产生的关键,就在于这里。赵飞燕确确实实在历史上,真的是非常淫荡。淫荡到甚么地步呢?可以说是老少通吃、飢不择食啊。在《西京杂记》这部魏晋时候的笔记文献里请看书名的“西京”就是长安,它里面收集很多有关长安的、汉代的这些故事这本书里面就提到:“以軿车载轻薄少年,为女子服人后宫者日以十数,与之淫通,无时休息”“庆安世年十五,为成帝侍郎。善鼓琴,能为双凤离鸾之曲。赵后悦之,白上”,就是告诉皇上,因此得以“出入御内,绝见爱幸”,“尝着轻丝履、招风扇、紫绨裘,与后同居处”这样的一种景况,当然声名狼藉,也确确实实,这个是一个存在的事实。那么问题就开始了。李白在用赵飞燕作为类比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或许是有考虑的。但是请大家不要忘记,一个诗人在用一个典故、用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来作为他抒发取材的时候,不可能是所有的条件都完全切合才去运用因为这个世界不是环绕着你而旋转的,没有一个对象是可以完全吻合你现在的需要。如果要完全吻合你才能用,那就注定写不出来所以,使用典故的时候,作家一定有所取舍,他不是照单全收。这个时候读者就要去分辨,到底是偏重在哪里而事实上,古代文学的典故运用里,用到赵飞燕,却完全没有淫荡意涵的情况很多最佳的例子,我们还是举《红楼梦》作代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回目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上面一句是指“宝钗扑蝶”,曹雪芹用杨贵妃来类比薛宝钗果然又有一些读者说,你看这就是在讽刺,藉由杨贵妃来讽刺薛宝钗。但这真是“一表三千里”的藤蔓式推论法其实曹雪芹根本没有任何讽刺,他就是正面地书写,非常简单。“滴翠亭杨妃戏彩蝶”跟对仗的下一句“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是平行一致的而“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所对应的是黛玉葬花以及她的《葬花吟》小说家分别用杨贵妃和赵飞燕,来比喻他笔下的两大女主角一个是薛宝钗,一个是林黛玉。她们都是如假包换的贵族少女,足以匹配这两个历史美人的身份、地位跟美貌。那么你认为曹雪芹在这里,会用赵飞燕的淫荡,来暗示林黛玉淫荡吗?这是不可能的,已经简直是笑话了。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既然用赵飞燕来类比林黛玉,不可能有任何负面的意涵为甚么跟她对仗,用来类比薛宝钗的杨贵妃,就是有讽刺的意思呢?各位多仔细地想想,扪心自问,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喜欢薛宝钗,所以就添加很多的负面东西进去?对你不喜欢的人,就用各种的理由去批评,而这是不可以的。人要理性。既然对仗的“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没有负面意义同样地,“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也没有任何讽刺的意思。无论是杨贵妃,还是薛宝钗都是。她们都不应该被成见误导,然后形成了“欲加之罪”《红楼梦》的这个例子,非常明显地告诉我们两件事情。原来用赵飞燕来作类比的时候,可以完全没有负面的意义。这也同样可以证明:古人在运用这些典故的时候,其实是有所偏重而偏重的关键,在于他自己所需要的部分。那么,李白运用赵飞燕这个对象的时候,主要的考虑,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考察到的那五个因素包含绝色的美丽、帝王的极致宠爱、善舞、皇后的至高地位、以及“借汉喻唐”的创作手法。这些都已经可以跟赵飞燕吻合,所以他才会雀屏中选。而这已经可以展现出李白用典时的高妙、精细了只不过,只不过,那唯一不吻合的淫荡特质却被现代人当作是李白的用意所在,并且就此借题发挥。说这一组《清平调词》的主旨,就是在讽刺贵妃,这当然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更严重的是在这样的成见之下,连带的“解释春风无限恨”,这一两句呢,也被有成见的人给予过度地曲解所谓的解释,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explain喔,它是一个同义副词,“解”就是解开、解放、解除,“释”就是释放、放开。“解释春风无限恨”这一句意味着:就在“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的情形之下置身于春风、美人、名花、幸福洋溢的圆满场景里就算人生有再大的缺憾、有再多的哀愁、再多的怨恨,都可以放下来了。在这里,是一个完完全全可以忘掉人间无限缺憾的、最幸福洋溢的乐园,意思就是这样。但是竟然有人说:你看哪!一定是李白有讽刺的意思,因为贵妃淫荡这就导致了玄宗的隐痛,于是就有了“无限恨”。如果没有恨,为甚么要去解释呢?而玄宗的“无限恨”又是哪里来?那是因为他所爱的杨贵妃淫荡请看这一段逻辑,都是跳跃式的连结,极为牵强而且矛盾。目的只是要证明他的成见。试问: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皇帝更是日理万机,在国事如麻的情况底下,多所烦忧,甚至身心俱疲。我们刚刚已经看到他不但早朝,还要晚朝这如何能说玄宗的“无限恨”,就是来自于贵妃不忠?并且这种说法不但是无稽之谈、极端地牵强附会,更严重的是自相矛盾如果玄宗的“无限恨”,真的是来自于贵妃的不忠,又怎么会在“沉香亭北倚阑干”的此时此地,带笑看着被牡丹花衬托得无比娇艳的贵妃呢?而且这个让皇帝痛恨的出轨贵妃,竟然还“长得君王带笑看”?可见,只要仔细地思考,甚至稍微地思考就会发现这些解释,都是成见之下的穿凿附会,不堪一击事实上呢,这句诗是在极力地强调:即使皇帝,当然也包含每一个人你若有着“无限恨”,在面对心爱的人的当下,都可以释放压力、放下重担,而得到圆满无缺的幸福。从而在“名花倾国两相欢,长使君王带笑看”的沉香亭前织染出一幅幸福洋溢的乐园美景。让我们再回到李白用赵飞燕来作类比的时候,到底有没有讽刺的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