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曾经认真并努力想做成一件事,希望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
但都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
你是不是也认为自己意志力不行,做事情总是半途而废
你是不是也想养成某种习惯,励志要突破自己
比如想养成早起的习惯,你跟随别人一起打卡,坚持了一段时间以后觉得力不从心,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比如你想养成阅读的习惯,想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结果总是觉得自己没时间,一直往后拖延,最后觉得自己根本就不是读书这块料…
这是不是你?这是发生在我身上切切实实的例子
我曾在朋友圈打卡跑步,要践行跑步100天
我曾早起打卡,希望养成早起习惯
在践行的过程中,我是非常痛苦的
我之前不知道为什么会痛苦,我只是告诉自己,坚持坚持就好了,也许某一天就养成了习惯,那个时候就不痛苦了
读了《打开心智》第三章的时候,我才知道,痛苦的原因
第三章:自我驱动,如何长期坚持做一件事
为什么我们的习惯不易改变?
我们的大脑天性就是→趋易避难
如果我们内心没有渴望想要成长的心,那我们以往的生活,所养成的习惯,都离不开→趋易避难
我们下班了喜欢刷小视频、躺平、玩游戏、追剧、逛街等等…
这些是我们长久以来伴随着我们的习惯,我们习惯了过这样“舒坦”的日子
突然有一天,你看到了周边同事、朋友的变化,你觉得你落后了一大截,你也想改变自己
你攒着一股劲,看到别人早起,你也订了一个四点的闹钟,看着别人学习有了结果,你也开始报各种班
结果可想而知,没坚持几天就撂挑子了
因为我们之前的印在大脑中的行为模式就是→趋易避难型的
这感觉就像一辆本身就动力不足的车,你在怎么加速也是无力的
我们要明确的是:
不是我们意志力不行,是缺乏驱动力
这个驱动力该怎么建立呢?
①就是想做某事之前赋予其意义、好处、乐趣
p88也这样写到:你笃信这件事情对你将来有好处,会带来确切的回报和收获,能帮你更好的解决未来的某些问题
比如减脂,可以让我变得更健康,穿衣服更好看,减少疾病的发生,可以让我由内而外变得更加自信,胖肯定是不好的,缺乏自信的,我拥有改变的可能,我为什么不去做呢?
阅读,为什么要去阅读?我通常这样告诉自己,不阅读肯定不改变,阅读就拥有改变的可能,阅读可以帮助我解决问题,拿起书本就没有放弃自己…
②我们周围的环境会反过来增强大脑的惯性,加强我们的阻力,束缚我们的脚步
改变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印证了这个道理
环境塑造我们的行为模式
习惯给家里放了很多高碳水的零食、饮料,平时关注美食博主,习惯了点外卖,没事就想出去搓一顿…那想减轻体重是真的很难
阅读,家里很少存书,没有阅读的环境,当你和不爱阅读的人去探讨阅读的时候,很有可能换来的都是白眼,对阅读嗤之以鼻
正确的做法就是,买几本牛人推荐的书,当然这些书前期可以是塑造阅读环境的工具,靠近通过阅读发生改变的人群,探索他人成长的路径,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③从微习惯开始建立
你是不是听说过有人:一天只做一个俯卧撑,一天只翻一页书
这样行为背后的机制是:不与大脑做对抗,不对抗之前的坏习惯,潜移默化的让大脑慢慢适应新习惯,等大脑逐渐适应了而后再悄摸的往前走一步
这样更容易建立新的习惯,不会产生挫败感
比如阅读,我们的天性就是不喜阅读,因为阅读是个消耗能量的行为,我们可以先买一本带有漫画的简单易读的书,放在比较醒目的地方,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先去触摸一下它,逐步适应书的存在,而后再通过微习惯,逐步建立起阅读的习惯
④明确问题背后的系统
我理解的系统就是做这件事最终目标
不要迷恋打卡,也不要给自己制定每天五十页的阅读计划
因为我们一旦上了打卡的道,很有可能最后演变成为了打卡而打卡
就像周岭老师在《认知觉醒》里提到的:大多数人在意志力薄弱的情况下,都会为了完成打卡任务而不自觉的降低标准
此时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已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完成打卡任务
人们坚持的动机就这样不知不觉的从学习本身转移到了完成任务上,由内在需求转移到了外在形式上
这就是动机转移
如果我们制定每天阅读50页书
那我们把注意力就集中在如何完成这50页的任务
那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是为了赶进度
遇到触动点,遇到需要停下来深度思考的地方,我们就有可能一带而过…
作者在p99页这样描述:
如何每天多读一点书,这是重点吗?
不是的,它背后的系统是你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然后基于这个知识体系发现兴趣所在,找到阅读的方向和需求
再基于这个需求具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阅读获取知识,进而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是阅读最终要达成的一个目的
要建立自己的内在驱动力,是不容易的,是需要沉下心来去认真思考的,是需要逐步去改变的
但建立自己的驱动力是非常重要的,没有驱动力就没有行动力,就不会建立新的习惯,就不会真正的改变自己
没有驱动力,我们靠意志力吊着的那股劲,大多都会泄气~进而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