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墨者一定黑,这个话题古往今来被无数人所探讨,大多数人都认为是肯定的绝对的,但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另辟蹊径,得到了未必黑的结论。
首先来看,对于这个话题,去关注墨者本人定是不能的,我认为关键应是在于一个字“近”。
从深层讲起,两人长时间地相处交流,肯定是难免于互相影响的,不管是在哪个方面不同的人肯定有着不一样的做法思维等等,这些不一样也会影响他人。但是也不免个例,像某些人也许天生不和,性格习惯等各方面差异极大,互相极力远离对方,谋求最大力度的互不影响,这样的事谈何容易,那必定有人会极力坚持原则,不强加自己意志于别人,这样的关系我认为定是不持久的,分道扬镳是迟早的。因为两人并不缺乏现实交流,缺的就只有精神上的交流。定有人会说此类关系也有长久的事例,但大多数都是物质上的需求罢了,没有精神交流,何来“近”呢?
表层含义上,某些人为了证实“近墨者未必黑”就有意的去接近别人,时间一到,谁也没影响谁,于是就果断的说“近墨者未必黑”。这就好比带着橡皮手套洗碗,当然不会湿手。
所以“近”之一词应指精神层面上的近,而不能够是物质层面的近。精神层面的不合,肯定会是刚一触碰就立马分开,分道扬镳,互不在近,而志同道合的,精神之间共鸣,交流产生新的思维,这才是近。所以谓之“近必生变”。
很多的书籍里都说过近,但都只是叙说单方面的,或者是为某目的而以近求得的。来说说那些刑满释放的人吧,有的人出来以后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而有的却依旧的冥顽不灵。那些能够真正悔改的人都是有心向善的,所以他们会积极的去学习好的事物,好的东西,接受这些事物,与自己的思想融合。而那些不知悔改的人,把这些拒之门外,没有一丁点的接纳,甚至可能会假意接受,结果内心还是毫无改变,或许有的人真心向善,却自制力不强又做了坏事。这就是典例,刑满后,接触好的积极为其改变,接触不好,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也许到这里依然有人不服气,那就来说说我们尊敬的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从小生活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家境极好,但是鲁迅先生从少年时期就对劳动人民非常的同情关心,绝对没有像其他的“有钱人家”一样欺压百姓。成年后鲁迅先生以笔代戈,揭露批判封建社会的丑恶嘴脸,是一位绝对值得尊敬的伟大的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近墨者未必黑。
即使而言,一人周围都是朱者,可这一人完全不向其学习,反而越学越坏,那么朱者又有何用呢?所以到了这,还有人坚信“近墨者一定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