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多少次了,吃饭前要洗手,为什么不听话?”“早上吃饭的时候不要拖拉,否则去幼儿园就会迟到的!”这些话是不是似曾相识?你有没有对你的孩子说过呢?
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长会发现孩子常常不听话,还有的孩子非常固执,非要家长生气了才会认错改正。
宝宝2岁后,进入第一个独立期,这时的宝宝开始有自主意识和初步判断能力,“立规矩”也要提上日程了。没有规矩的孩子,很容易发展成“熊孩子”,甚至更恶劣。按照规矩做事,孩子成长的轨迹才不会走偏。
那么,该如何正确给孩子树立“规矩”,使他成长为适应社会规范的人呢?
1.潘多拉效应:单纯的禁止,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有些事,父母越是不让做,孩子越是忍不住想去做。所以,立规矩的时候,要明确告诉孩子理由,让孩子明白其中的对错,帮助孩子理解规则。
2.登楼梯效应:路要一步步走,规矩要一点点立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父母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孩子也不可能一次就做到最好。所以,给孩子制定的行为规范和目标,应该由小到大、由易到难。不要一下子就要求孩子做到最好,而是一步一步引导他做得更好。
3.破窗效应:一次小错放任不管,未来只会变本加当规则被孩子打破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父母不及时纠正,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只有当孩子一犯错,父母就出来阻止,孩子才能更好的坚守规则。
4.手表定律:给孩子立规矩,父母要统一战线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如果父母中有一方唱反调,孩子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最后什么规矩也立不起来。只有当父母教育战线一致时,规矩才能有效立起来。
5.热炉效应:适当惩罚,是立规矩的必要辅助因为惩罚能让孩子切身体会到到底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没有惩罚、没有规则、没有权威,就没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