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
读吴松超老师的《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第四章P36—49
读书笔记: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动笔之前,先明晰写作之本,即自己想表达什么主题,对某个问题什么态度、看法,对一个现象要表达何种情感,给出什么结论等等。
作为人,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教育教学手段怎样更新,人性、人格、情感等关涉心灵和精神成长的问题可能是永恒的。
真正的教育教学其实就是要关注人的成长、完善的问题。
学生乐于接受的爱,都是建立在理解他尊重他们的合理要求的基础上的。教师要能“钻”进学生的心里,知道学生在想什么。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学生做错了什么事情,老师一定要给他们讲话的机会,从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然后再想学生能够接受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西方一句谚语:“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
师道尊严,是指教师遵循了“师道”之后,自然而然赢得的“威严”,而不是每天在学生面前板着脸,借故总训斥人,甚至打骂学生,让学生畏惧。
学生的头脑里都有自我反思系统,他们其实能辩是非、知好歹。
读书感悟:
这一章,吴老师为我们呈现了多张教师的面孔,有身怀绝技的老师,有宽容大度的老师,有关心学生生活的老师,也有失职的老师,多位老师放在一起,我们就能很明显的对比出怎么样的老师受到学生爱戴,什么样的老师误人子弟。
教师写教师,除了感恩,评价,更多的是思考,用自己遇到的老师行为,观照自己的教学行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自己成长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我们经常说,什么才是好老师的标准,那就是多问问自己:“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怎么做?假如学生是我的孩子,我希望老师怎么做?”以心换心,就是标准。
今天下午,我带着儿子出门办事,路过一个路口,我凝视着路边的一辆三轮车,车子旁边空空如也,我不自觉的发出一声叹息。儿子问,你在找什么?我说:“我的老师。”
我初三时的语文老师是个老头,听说是一个民办老师,有才华,很幽默,爱学生。他讲过的课我都忘记了,只记得有一节课,他大步流星走上讲台,嘴里碎碎念:“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坐在第一排的我随口接了一句:“色狼”。全班哄堂大笑。我的脸红到耳朵。这是同学之间经常开的玩笑,没想到我竟然脱口而出,我等待着暴风骤雨,一节课心神不宁,然而,老师没有任何的批评,平静的上完一节课。
农村的冬天,冷到极致,农村的学校,没有热水,老师就在自己的宿舍烧开水,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供给我们洗脸,一个冬天,一天不落。
退休后,他每天在县城的路口,摆摊,以算命为业,我经常去找他聊天,他能记起他教过的所有学生,说出他们身上的故事。近几次,我都没有发现他的身影,有种不好的感觉,却又不愿意多想。
“妈妈,你要是想你的老师,就给他打电话呗”儿子提醒我。我说:“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我敬重我的老师,我也在影响着孩子敬重他的老师,最主要的,我在努力做让学生敬重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