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里的土地很宽阔,地里的枣树很多。从我记事起,枣树林就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候每到秋天我们就跟随爷爷去捡枣。
从前我们村的枣树是按人头分的,分给我们家的枣树有十来颗。 每年都能打到好几口袋脆枣。由于枣是普通的木枣。卖不上价钱,于是村里人家就用传统的大肚子缸把新打的枣灌进去,然后喷上几口酒,再用塑料布或报纸封口,放到阴凉处,过上两个月就成酒枣了。
用来做酒枣的枣必须品相好,不能有霉烂和破损。 也不能用水洗,否则在缸中容易发霉。酒要含在口里喷出去才均匀,并且不能喷多了,否则酒枣口感会发苦。封口要严密酒枣才不会变质。
剩下的枣会放到院子里晒干,再装到编织袋里留作家用。
小孩子都是馋虫,每年打枣的时候都会吃个肚儿圆。但枣却是不能多吃的,吃多了不仅吃不下饭,还容易闹肚子,连着几天碰到枣连看都不会多看一眼。等到冬天酒枣能吃的时候早已忘记闹肚子的事,面对香甜的酒枣又是一通猛吃。
后来连续几年枣树只开花不结枣。村委会安排人给全村的枣树喷了农药,那一年是个大丰收。
枣多了也是个愁事。秋天打枣是个费事的活,要爬到树上才能够得着,还需用长长的打枣杆,从这个枝转移到那个枝。好在农村人的身体素质比较好,上蹿下跳也不算个事。枣树下常年见不到多少阳光,几乎没有谁家会在枣林里种庄稼,最后只能长出和膝盖一般高的杂草。有时候为了落到地上的枣好捡一些,要铺上一张很大的塑料布。十来颗枣树需要一家老小整整一天才能打完。有的人家孩子们在外打工,留下家里的老人小孩要打上两天才能把枣全部收回去。
村里的打枣时间是统一的,打完枣后总会有一些枣掉到犄角旮旯里,第二天便会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带着自家小孩到打过的林子里去捡枣。其实那个年代村里的粮食已经足够一家人吃。而枣又买不了几个钱。但老人们依旧义无反顾的去捡枣,大多是年轻时饿肚子的记忆在心里落下了根。
很多年以后村里的土地重新规划分配。村委会把枣树林收了回去,承包给了个人。
最初那两年搞的有模有样,承包人每年都给自家的枣树打农药,但枣却是再也没有丰收过。把一些阳光稍微充足的林子种上了小作物庄稼,后来也因为水资源困乏不了了之。再后来也就没人管理了。倒是每年都有人把一些被风吹折的枣树扛回家,劈碎了当柴火烧。
现在回想起来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吃过香甜的酒枣了。也没有儿时打枣般的那些快乐了。或许多年以后,村里的枣林会被重新规划,枣树作为一种没有经济价值的果木也会被其它树木代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