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将至,恰逢其时,来谈一部在一个重要的时间点上映的儿童题材影片《第一次的离别》。
这是4年前电影院复映后的第一部新片,曾经荣获第69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儿童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长片和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
导演王丽娜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她用最真实的新疆文化语境和最质朴的镜头画面,从三个孩子、两个家庭的角度出发,围绕着离别与成长的主题,细腻生动地勾勒出平淡的日常生活中那一次次为了更好的重逢而无法逃避的别离。
影片几乎是用一种纪录片的呈现方式,从艾萨以及他的两个小伙伴凯丽比努尔和艾力乃孜姐弟俩的儿童视角,去看待亲人朋友的离开和各自需要直面的未来。
在胡杨林、红柳花、果园、棉田和戈壁荒原紧紧包裹的新疆这片美丽土地上,维吾尔族少年艾萨家境困难,他小小年纪就要承担起照顾患病母亲的重任。
母亲是患有脑膜炎的聋哑人,时常会在离家后不见踪影。
艾萨一边上学一边照顾母亲的起居生活,父亲则忙于农活,而哥哥即将去上大学。
出于无奈,父亲只能把母亲送到养老院里生活,在哥哥去上大学临行之前,他把照顾母亲的责任托付给了弟弟,并希望他可以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支援家乡建设的好干部。
家庭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凯丽比努尔和艾力乃孜一家也因为两个孩子的普通话学习跟不上进度而要全家搬到城里去生活,让孩子们可以接受更好的汉语教学。
因为凯丽的母亲从身边那些汉语很好的维族同胞那里看到了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
当凯丽总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时,不知道小小的内心里是否会产生谁才是“异客”的疑问。
这可就是现实,学好普通话才能真正走出这片土地,去走向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影片早在一开始就用落在画面背景里的父子对话展现了走出去和留下来的矛盾问题。
年轻力壮的新疆小伙想要出门闯荡一番,但父母却认为自己年事已高,需要孩子照顾。
只不过,艾萨可能要更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哥哥的离开是带着希望和梦想的,他寄回来的那封信也让艾萨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未知的精彩。
从母亲和哥哥的离别,到小伙伴的离别,再到最后他心爱的小羊也走失在了大雪之中,离别总是这样突如其来,不给人丝毫准备和适应的时间。
影片从头到尾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人物的情绪也是平缓与沉静的,弱化跌宕起伏的情节,重视真情自然的氛围和情感,影片就如同一首散文诗那般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淡淡的诗意。
正如导演王丽娜所说:“我总是对人的内心世界感兴趣,对我来说,展现反应由生活、文学、文化所滋养的心灵更为重要。”
尤其是当展现的是涉世未深、纯净透明的儿童的心灵时,那种更加自由、无拘无束的人生观和自如自在的情感反馈,都会是影片能够引起共鸣与感动的加分项。
蕴藏在生活细枝末节里的真实感受因为一次次的离别而涌动出鲜活的情感,如果离别是带着故乡的花走向希望的田野,那重逢之时,一定会有新的枝芽开在故乡今时的土地上,那是成长的春风细雨、润物无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最大动力与温暖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