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初,有一天下暴雨。路面积了水,我让啾啾穿拖鞋去上学。那是一双黄色的榴莲拖鞋,我们去广西旅游时在中越边境买回来的。鞋子很软,穿着很舒服,啾啾很喜欢。
那天放学,他回家把鞋子一踢,说:“我以后都不穿拖鞋回去了!”
我说:“是发生了什么和拖鞋有关的事情吗?”
他说:“一群小孩偷偷在说我的拖鞋奇怪,他们还以为我听不见!”
我说:“我明白了。他们这样说你,让你很难堪。”
他说:“反正我以后都不穿这个拖鞋了!”
我当时心里也很不爽,心想屁大点儿的孩子,管得真宽,人家穿什么关你们屁事!后来转念一想,人类不是一直倾向于“排除异己”么,无论是为了增加小团体的内部凝聚力也好,为了找话题融入群体也罢,还是为了通过评价他人以彰显自我价值……这是人类正常的心理状态啊。
按照下面三个步骤,我尝试引导孩子转换看待问题的视角。
1 接纳情绪状态,引导换位思考
我说:“你不穿这双鞋,他们就不会说你了。”
他说:“是啊,我不穿,他们还怎么说我。”
我说:“这确实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但我觉得这个解决办法有点风险。”
他问:“什么风险?”
我说:“你想,这一次你穿拖鞋,他们说你,你不穿了。下次你穿某件衣服,他们又说,你又不穿了。假如还有人说你的头发,说你的鼻子,但你又不能不要头发和鼻子,那怎么办呢?”
他扁着嘴说:“但是我想不出还有其他什么办法了。”
我说:“妈妈对这个问题,有一些想法,你想听听吗?”
征求他同意以后,我说:“我觉得,与其不穿拖鞋,我们不如猜一猜,这些小朋友为什么会这样说。你觉得,他们当时心里在想什么呢?”
他想了一会儿,说:“他们说了我,是不是就觉得自己好像很厉害,可以说别人?”
我说:“嗯,这是其中一种可能。小朋友们希望通过说别人来提升自我价值。但他们不知道,这样说别人会让别人难过。”
他说:“是啊,他们这样说我的拖鞋,我是很不开心的。他们也没有考虑我的感受。”
我说:“我还想到了一种可能,他们可能并不是不喜欢你的鞋子,而是他们觉得很特别,很想要。”
他打断我,说:“但他们没有,所以就说我的鞋子奇怪!这样说了,他们就没那么想要了!”
我说:“是的!”
接下来我又给他讲了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我说:“还有一个可能,是小朋友们在找话题聊,刚好你的鞋子很特别,他们就拿来当话题聊天了,却没想到会让你难过。”
他说:“妈妈,我想了一下,我有时候也会像他们一样。比如我有时候很想吃一个零食,但我又知道你不会买给我,我就会说,这个零食看着就不好吃!有时候我好朋友说其他人的时候,我明明和他想的不一样,但我也会说是啊、是啊这样子。”
我说:“对啊!我有时也会这样的!故意说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不好,会让自己轻松一些。假装认同好朋友,是因为我们怕失去这个好朋友。那还有没有其他可能呢?”
他说:“我知道!他们可能就是不喜欢我的鞋子!”
我说:“对啊!你看爸爸就不太喜欢这双榴莲鞋,但我和你就很喜欢。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对不对?我们也可以允许他们不喜欢我们的鞋子,就像我们也可以不喜欢他们喜欢的东西一样。”
他说:“比如津妤有时会拿些东西问我好不好看,我说难看,但她觉得很好。”
2 如何自我负责
我说:“那你觉得,你不穿那双鞋子回学校,能解决问题吗?”
他说:“不能,不管我穿不穿,如果他们想说,都能找到能说的东西。”
我说:“是呀!那他们说你的鞋子奇怪,你的鞋子真的奇怪吗?”
他说:“确实有些奇怪,因为这边买不到。”
我说:“是呀,那这种奇怪是不好的吗?”
他说:“不是,我觉得这双鞋很好看,很舒服。他们没见过,所以觉得奇怪。”
我说:“那下次再遇到别人说你,你可以怎么做呢?”
他说:“妈妈,他们如果还说我,我应该还是会有点难过的,但不会像这次这么……愤怒。”
我说:“无论谁,听到这些话,总是会难过的。不过,我们可以为我们的难过负责。”
他说:“怎么负责啊?”
我说:“其他小朋友并不知道这样说会伤害你。如果你把自己的难过告诉他们,他们是不是就知道了?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就是对自己负责任。其实,你也在帮助其他小朋友。他们也需要学习照顾其他人的感受,他们需要知道有些话是不能随便说的。”
他从凳子上跳起来,说:“妈妈,我明白了!谢谢妈妈!”说完,噔噔噔跑上楼玩儿去了。难过和愤怒一扫而空。
——————————————
这个年纪的孩子,正在形成自己的自我评价体系。他们会把内部的成就感和外部的评价整合起来,形成综合的自我评价。
评价是普遍存在的。我可以控制自己贴标签,却不能控制别人贴标签。我能做的,只是帮助我的孩子塑造能批判性接纳他人评价的思维模式。既能思考他人评价的合理性,又能看到这些评价背后的东西,不致被别人的评价影响自己;既允许别人有不同的观点,又能保有自己的想法。
“别人的评价无法构成你的千万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