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够努力才能足够幸运,让自己越来越强大
持戒 精进 般若 禅定 自信 利他慈爱
今日分享:(Day821)从2023年7月19日开始分享度阴山著《知行合一——王阳明》Day222
第三章
再见杨廷和
“来的助力"当然不是王阳明,他正在余姚置办父亲王华的丧礼,全身心沉浸在父子之情的漩涡中,心无旁骛。1522年农历二月,王华安详地离开人间,享年七十七岁。
王华是王阳明一生中最敬慕爱戴的人。他年轻时和父亲王华常有冲突只是性格使然,王阳明内心深处始终把父亲当成一个伟大的人,心里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父亲。王华同样如此,他亲眼看着王阳明从一个叛逆少年成长为国家栋梁,到后来,他几乎深深地佩服起自己的儿子来。当他离开人世前的最后一刻,朱厚熜第二次封王阳明新建伯的使者们到达余姚,王花在病榻上对王阳明说:“不能有失礼之处,扶我起来迎接使者。”使者走后,王华问王阳明:“有失礼否?”王阳明回答:“没有。”王华颔首,闭上眼睛。离开人世。
王阳明号啕大哭,像个孩子。大家都以为他会哭的神志不清,可半天功夫,王阳明就从悲伤中恢复过来,投入到葬礼的筹办中去。像是排兵布阵一样,王阳明把门下弟子们按照素质的不同分工,比如他让一个谨小慎微的人负责出纳,让平时非常注重卫生的人负责厨房,让嘴巴灵活的人负责接待客人。余姚风俗,葬礼非常奢华,有肉有酒,连桌椅都要置办新的,王阳明把这一风气革除,一切从俭。
不过几天后,他又吩咐厨房烹饪几样荤菜。他对弟子说:“你们这些人啊,平时就有酒有肉,突然吃素,肯定受不了,所以我为你们添个荤菜。而那些来客人大都是浙江余姚人,不添加荤菜,就会和他们的习俗产生冲突,这是权宜之计,也就是致良知。”
任何时代,提倡艰苦朴素都是天理使然。不过也是实事求是,王阳明的这一举动并未违反天理,相反,他也处处为别人考虑,恰好符合了天理。杨廷和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可能有“大礼仪”事件。而正是因为他不懂这个道理,才会有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出现,这就是朱厚熜所希望的助力。
助力来自三个人,第一个是曾大力邀请王阳明到贵阳讲学的席书,此时正是都御史的职务在巡抚湖广(湖北南部,湖南及广东北部地区);第二个是王阳明最忠诚的弟子,吏部官员方献夫;第三个则是王阳明最聪明的弟子之一,南京刑部主事黄绾。三人将心比心的认为朱厚熜应该听从良知的指引认亲生父亲为皇考,同时也就认定杨廷和一党的行为违背天理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