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你有没有经历过以下场景?
1.反复问健身教练:
“我到底可不可以吃这个食物?”
“我的体重好像复胖了一公斤,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我这周每天都外食,会不会很糟糕?”
2.“我很会说‘不’
我对太多东西说‘不’
以至于我偶尔会想要把这些东西全部吃下,无法停下
3.意志力败给了渴望,而你就告诉自己:
“我吃一点就好。”
接着,你可能再多吃了一些直到感到撑?
紧接着有一种挫败感:反正我都控制不了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在意?
谈到吃什么,减肥人士似乎将大部分时间花在担心食物以及他们的体重上:
要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什么时候吃、吃多少、这些对体重又有什么影响
食物被分成黑白两类:
“可以,我可以吃这个”与
“不可以,我永远不能吃这个”
·不能吃糖
·不能吃炸物
·不能吃牛油
·不能吃肉
·不能吃奶制品
·不能吃包装或加工食品
·不能吃含麸的食物
事实上, “不可以”的心态对大部分人都是过于限制。
一个小孩,你越不让他做某件事,他就越想做某件事,大人其实也是这样。
这种无处不在的“不可以”的提示音导致,虽然我们想经由食物获得安抚,很多人吃完以后,心情不但没有变好,反而更差,愉悦舒适的经验很快被负面的自我批判所绑架。
寻找愉悦的同时,我们也正惩罚自己。
前面几口也许会带来我们所寻求的抚慰、愉悦和幸福,但是因为自我批判, 这个效果很快地就消失了:你不应该吃这个;你又来了;除了吃东西,你没有其他方法了吗?
我们没有给自己经验抚慰及愉悦感的机会,反而跟自己抗战:我想吃这个;我不应该吃,吃了会很胖!
可是意志力是一个消耗品:
考试月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体验,相当专注地完成一个消耗意志力的项目(比如背单词一小时)以后,再进行下一个需要消耗意志力的项目(比如克制住自己点一杯奶茶的冲动)可能就比较艰难,然后……考试月就不知不觉胖起来了
人的自制力是宝贵的资源,如果非要和自己过不去,制造无意义的消耗,那其实不是自律,是自苦
和极端的“饮食自律”相反的,有一种“报复性饮食”,也可能出现在减重群体或者普通人中,可以称之为“盲目饮食”
什么样的饮食是盲目的呢?
举个例子:
想象自己在电影院点了一桶爆米花后会发生什么事
你会将它带到位子上,接着
你的手就会持续地来回于桶子和你的嘴巴之间,而大部分是你无所意识的。因为对电影着迷,你大概不会花时间留意爆米花的味道,你只是在吃而已。
最终你的手会碰到桶子的底部,你想要捞起最后几个爆米花,但是发现爆米花已经全被吃光了
我们常常吃下很大分量的食物
只是因为它在我们面前
这不是自由
这是盲目
我们吃下了数百甚至数千大卡
但又无法充分享受它们
在继续与克制中挣扎
更糟糕的是
盲目进食常让我们感到不满足
甚至情绪空虚
极端自律饮食和盲目饮食,都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缺陷,他们都忽视了吃饭的人的主观感受:因为有其他目的或者心不在焉,人在“进食”这一过程中的体验被完全破坏了。
作者指出,盲目饮食及节制饮食之间,我们或许可以找到平衡:
一个弹性、有意识的抉择→“正念饮食”
正念,这个词,可能已经被用烂了,但还是想再和大家分享一下它的来源
“正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
从坐禅、冥想、参悟等发展而来
指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
而对当下的一切
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
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
“正念”要求人们把注意力放在当下
增加当下经验的丰富性
“你没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
让某些浮在表面的想法安静下来
比如
当日计划、购物清单
不小心听到的谈话内容
一些挥之不去的随机想法及记忆
正念饮食
与其专注于饮食计划、谨慎选择并记录记录所吃下的全部食物
不如留意自己的生理饥饿感、在面临压力时放松身心、选择吃真正喜欢的食物,在满足的时候就停止进食。
通过正念,放下选择食物的挣扎
你可以吃较小的分量
却得到更大的满足
与其在匆忙中吞下三个甜甜圈(无法真正享受任何一口且一直感到罪恶感及忏悔)
不如只吃半个甜甜圈却享受每一口所带来的体验。
那么如何培养正念饮食的习惯呢?
1.了解自己的需求
“目前有多饿?”
“现在吃饱了吗?”
2.开放面对你对某些食物的渴望
感受情绪的真实状态
而不是带着批判,认为它们“不应该”
正念是观察,放下该与不该
要知道
没有任何一样食物是绝对被禁止的
一项均衡的饮食中
少量摄取你最喜爱的食物
不会导致体重增加或产生疾病
体重也是有平衡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