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职场故事:每个企业都有培训情结
上班后打开邮箱,发现邮箱里十几封显示为红色的未读邮件,居然有三封是关于培训的。一封是关于管理课程的,一封是关于营销思维的,一封则是讲师培训。
像往常一样,这些邮件都有三个附件。一个附件是课程介绍,一个附件是讲师介绍,一个附件是报名表。邮件内文里,则告之了课程规划和开课时间,规定了哪些人要参加,及翘课产生的种种后果。
其中,讲师培训的课时长达一周,除了最后的结训考试,其它都是下班后或周末开课。外请的讲师还特别牛,是台湾来的一个培训专家。
这么好的机会,我肯定又要浪费了。把邮件丢进回收站后,像什么也没看到一样开始一天的工作。因为我知道,如果非要我参加的话,很快就会有人打电话,告之我是这次必须参加的“幸运儿”。
这样的必须,这样的幸运儿,我每年都会中签几次。部门就算再大,像这样小课周周有、大课月月上的情况,排队轮流也会轮到好几次。何况,除了人资组织的培训,我们部门每周某天的下午,也是固定的部门内训时间。
就这样,在各种各样的培训轰炸中,几乎所有人都成了主管口中“冥顽不灵的顽石”,需要鞭打才能上路。
我,包括我周围的同事,为什么不愿意参加培训?说实话,除了工作忙的原因,每次培训,看得见的是培训老师的辛苦与劳累,看不见的是培训的意义和价值,感觉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
再来看培训的内容。一个普遍的现象,专业性的培训受众面太窄,培训的门槛较高;通识类的培训又千篇一律,让人不感兴趣。从外面引进的那些所谓的金牌讲师、培训专家,课程几乎也从不与企业实际接轨,除了传授几个战略、思维的创新名词赶赶时髦,听完课后仍然不知道怎么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打电话、发邮件、苦口婆心劝说,游说不成,祭出主管的尚方宝剑直接搞任务摊派……每一次组织人员参加培训,听说都是办公室小姑娘最操心的时刻,没有之一。
我觉得,这可能也是大部分企业培训面对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是企业老板和高管们雄心勃勃的集体站台呐喊,誓言要打造业界一流的人才培训机制;一方面员工却把培训当成负担,当成老板压榨员工自由与时间的一种手段,进行消极对抗。
企业花了冤枉钱,员工觉得没有得到好处,企业培训部门沦为鸡肋部门、边缘部门,培训成了完成人头、次数等KPI的指标培训。这种恶性循环,相信每一年都会在各大企业上演。
〉〉02解决短板:把“培训”升级为“建构”
《上接战略,下接绩效:培训就该这样搞》是用友大学5年培训成果的总结。详细介绍了用友在企业培训方面的一些探索,分享了精品课程、建构主义、五星教学、行动学习等培训经验。
用友是何方神圣,这里就不再介绍了。企业名称后面缀上“大学”两个字,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像著名 的BAT三巨头,都开办了自己的企业大学,华为也有华为大学,富士康也有富士康大学。但凡属于大象级别的企业,都把企业大学当成培养人才的黄埔军校,不遗余力砸重金引进或开发各种培训课程。但是,这些企业很少把培训成果拿出来公之于众,基本上只在内部流传。
2015年,我所在企业的大BOSS亲自出马,才把华为的一位老师请来,在高管层的小圈子开了几场培训课。我作为打酱油的工作人员有幸蹭了两个小时的课,除了感叹华为就是不差钱外,感觉人家也只是拿出了一些经过评估、可以对外公开的经验,真正的核心培训还是秘而不宣。所以,像用友这样把培训经验由官方组织编撰出书的,似乎还是凤毛麟角。
既然企业都在争先恐后办大学,说明人才培训也是一种核心竞争策略。可是企业的战略意图如果不能让员工接受,其结果势必导致企业愿景与员工价值观的冲突,最后就会出现企业花钱事倍功半,员工还不领情的结果。
那么,用友大学靠什么打破这种怪圈?其提出的“上接战略,下接绩效”的培训理念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我怀疑是否真的有用。这实际上还是一种理想化的口号。理念谁都会提,可是如何落地并真正发挥作用,很多企业都找不到有效的方法。
像我所在的公司,每年的培训时数都有硬性规定,而且跟绩效、晋升直接挂钩。如果说制度是铁律,那么制度管理的人就是变数。尽管上课前、下课后都要通过系统签到,培训的时数也通过系统锁定,但实际上仍然可以进行人情操作。主管喜欢的人想要晋升,刚好被培训时数卡住了,往往一个或几个电话就能搞定。既然可以如此操作,大家完全能够以工作更重要为借口拒绝去浪费那些个培训时间。
如果一件事情跟主观能动性有关系,制度其实很难真正起到约束的作用。所以我认为,用友培训之所以能够做出成绩,建构主义、五星教学、行动主义等等,其实都是一些看上去很高大上的障眼法,其核心竞争法门仍是对培训形式的创新。
为什么不是内容呢?对于企业来说,做培训不像大学教育,始终是围绕着企业的发展和需要进行学习,内容的针对性较强,而且大部分还是重复的,只是涉及到一个知识周期和更新的问题。
教什么不重要,怎么教才重要。用友培训最核心的一个方法就是情景模拟,课堂不是自上而下的知识倒灌,而是让听课的人角色扮演、模拟互动,最后让员工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并非什么新鲜的概念,只是用友真正把它做到完善并坚持下来而已。
我们常说,思维决定出路,同样的道理,形式决定了内容。因为有了这种形式,才能倒逼讲师创新讲课内容,让内容为形式服务,让形式激发员工兴趣,让员工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行。
如此,方能形成一个学员学得高兴、讲师讲得有劲的正能量圈子。
〉〉03经验总结:培训真的没有那么难
我们心目中真正的培训是什么样子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请你再听一个故事。
一个穷人流落到一个小村庄,没有人愿意施舍食物,于是他灵机一动,偷偷捡了一块石头,然后在村口大声吆喝,说他有一块神奇的石头,能够煮出美味又可口的石头汤。村里人感到好奇,陆续给了他一口锅、一些柴火、一些山泉水,并且帮他垒好灶。
水开后,这个穷人喝了一口说,味道很不错,但若是再加些葱就更好了。有人就去取了葱来。又煮了一会儿,穷人说要是再加些肉就更香了。有人便拿了些肉丢进锅里。
在穷人的不断建议下,有的人拿来了盐,有的人拿了油,有的人拿了蔬菜……甚至还有人热情地提供建议,在里面又放了蘑菇、放了新鲜的鱼虾……
最后,汤终于熬好了,所有人流着口水喝完,都说这是这辈子喝过的最鲜美的汤。
故事讲完了,你从中领悟到什么了吗?
培训就像是煮石头汤,讲师要做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先给你一个工具,然后通过不断地引导,让学员自己把要传授的知识点找出来,并且还赞不绝口说非常有道理。
这就是用友培训倡导的建构主义。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现在的知识分享呢——我不贩卖观点,我只当知识的搬运工。
说直白一点,不要把培训这件事定位得高高在上,你只是一个知识的服务员而已。而且,这种服务还必须是有策略的,要做到即使这个观点是你的,也要让我觉得是自己总结出来的。
自己动手做的饭菜,就是比别人做的香。明白了这个道理,培训的事也就没那么难了。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