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侃录
【原典87】
先生谓学者曰:“为学须得个头脑工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不然,虽从事于学,只做个义袭而取,只是行不著,习不察,非大本达道也。”
又曰:“见得时,横说竖说皆是。若于此处通,彼处不通,只是未见得。”
【注释】
义袭而取: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今译:“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
【译文】
先生对来访的学者说:“做学问必须有宗旨,如此功夫才有着落。纵然功夫与宗旨间有所障碍,就如船有舵,关键时刻一提便明白。不然的话,虽然苦学用功,但也只是‘义袭而取’,只能是做了好事也不知道缘由,习以为常后又不知其所以然。不是天下的大本(根本)与达道(原则)。”
先生接着又说:“明白为学的宗旨,怎么讲你都能整明白。如果此处明白了,别处又不明白了,只是因为没有宗旨。”
【解读】
阳明上承了密宗先顿后渐的思辨方法,强调顿悟的先导作用,他把顿悟良知本体之理视做“为学头脑”。认为学问之要,首在头脑,次在志真,头脑正,悟门开,从心发明,从身悟入,则任何问题皆可自化。
【原典88】
或问为学以亲故,不免业举之累。
先生曰:“以亲之故而业举为累于学,则治田以养其亲者亦有累于学乎?先正云‘惟患夺志。’但恐为学之志不真切耳。”
【译文】
惟患夺志:语出《河南程氏外书》:“故科举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夺志。”
【译文】
有人问:“为了父母而做学问,难免被科举中第所累吧?”
先生答:“要是这样,那么为了侍奉父母而种田,也有碍于思想进步呀?程颐说‘只害怕丧失了志向’,是说只怕是求学的志向不坚定呀!”
【解读】这是在批评为懒惰而以父母为借口的人。阳明先生的意思很明确,做学问要志向真切。只要志向真切了,其他外在的因素都不能妨碍思想的进步和学问的增长。相反,如果志向不真切,而总是拉客观、找借口,做学问就很难取得成就。
科举是否会妨碍为学修道,宋儒那里已经有不少讨论。王阳明认为,只要志在于圣学,则科举以及各种事功活动非但不是障碍,反而体现儒学的内圣外王之道,阳明的亲身实践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资料:《传习录集评·梁启超点校》(九州出版社)、《传习录》(中国画报出版社)《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