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前夕,爸妈一通电话让我们回家奔丧,二伯母脑出血医治无效,抛下满堂儿女子孙离世了。
二伯母今年不过62岁,只比我妈虚长一岁,平时就有高血压,半个月前突发脑出血,送到医院抢救,做了开颅手术之后就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卧床两周后再次出血,医生表示无力回天,建议放弃治疗。二伯母就这样被送回家中,第二天就咽气了。
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我就经历了两位长辈脑出血过世的情况——老公年仅59岁的姑父在两周前也因同样的遭遇撒手人寰。
世事无常,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来。姐姐很有先见之明,上个月就给爸妈安排了体检,一向鄙视现代医学,迷信中医养生偏方的爸妈刚开始对体检很是抗拒,妈妈坚持认为自己的身体没毛病,还可以再生猛好多年,爸爸甚至还在微信群里转发了《我为什么不体检》这种反智的文章。体检结果出来后,俩人都打脸了,爸妈的血糖值已经濒于糖尿病,血压也很高,其它几项指标也同样不让人省心,医生建议定期复查,调整膳食结构。
二伯母倒下之后,爸妈开始无比重视身体健康,每天都要腾出散步和锻炼的时间。这对我们来说当然是件好事,但妈妈外出时总是嫌麻烦,不肯随身携带手机,苦劝无果,这让我隐隐有些担忧——我当然希望爸妈福寿齐天,可万一哪天遇到不测,他们该向谁求助,谁又能第一时间赶到他们身边呢?虽然未雨绸缪未必能让他们安全无虞地走完这一生,却至少可以让我们这些远在千里之外的女儿少几分终身的遗憾。
二伯母尚在医院ICU期间,她的儿女们轮守在医院,盼望奇迹出现,祈求妈妈完好如初地醒过来,直到出殡这一天,他们才恸哭着接受了现实“从此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妈妈了”,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亲情计算题:
“假如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除去应酬朋友、睡觉,你有多少时间真正和爸妈在一起?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就算爸妈能活到85岁,这辈子你还能和爸妈相处多久?”
我算了一下,假设我每年回家3次,共约10天。除去走亲访友之类的事情,真正在家时间只有5天,除去每天10小时睡觉+处理琐事的时间,每年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是70小时。以父母今年62岁来计算,如果活到85岁,我就只能陪他们1610小时,也就是67天——就两个月左右!我们和父母相伴的日子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更不幸的是,虽然尽孝的日子所剩无几,我们还是无法给予父母高质量的陪伴——拖家带口,带着年幼的孩子,非但不能帮爸妈做做家务,每次回家倒要他们来伺侯女儿外孙一家的吃喝。
爸妈都是个性很犟的人,轻易不服输,坚信还能包办女儿的一切。以他们的标准来看,我们目前取得的“成就”与他们的“投入产出比”差距甚远,三个已婚的女儿高不成低不就,未嫁的俩女成日宅在出租屋中,也不出门找工作。两个妹妹脱离社会,日后究竟该如何向父母尽孝,这一点我不好评价。毕竟我也只是个深陷中年套路的宝妈,对父母的付出并不比她们强多少。
今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提到自己常年深宅家中那段时间,父亲过世后曾托梦给姐姐,问儿子是不是依旧不务正业,成天混日子。作者当时是少年心气,不能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而已经身为人母的我,看到这一段却颇为动容——这位父亲死后依旧不忍心与儿子正面冲突,所以才想通过这种曲线方式,了解儿子的近况。联想到我们家的情况,我只希望两个妹妹可以在父母有生之年,至少让他们看到一点盼头,过上有稳定收入的日子,以免他们和这个作者的父亲一样抱憾而逝。
至于我自己,我当然也想像出息的表哥表妹一样,让父母过上人人称羡的日子,成为父母的骄傲,奈何自身格局有限,毕业后只能做个矜矜业业的企业小职员,结婚生子后又沦为油腻的中年家庭主妇,买房时还需要父母接济和贴补,生二胎时还要妈妈来帮衬……也许好强的爸妈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证实自己的价值,尽管我不愿意盲从他们意志,却无法否认我的确深受其益,此生难以偿还一二。
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可是对于我等恋生之人来说,如果这个“节日”猝不及防地砸在自己或至亲身上,只怕谁也无法坦然接受事实,更不愿意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终身遗憾。
只能祈求上天再多给我一点时间,让我可以积累足够的底气,让爸妈不必再辛苦打拼,不必再为女儿的前程担忧,能够安然度过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