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品牌其实像一个企业、一个产品,属于自己的企业和产品,那么也需要定位、确定领域,不断打造,然后进行包装宣传。
在确定领域和宣传上,猫老师和他推荐阅读的《抢占心智》给我很多启发。
一、如何确定领域?
猫老师分享了如何去找到自己想成为细分领域专家的“道”和“术”。
在“道”的层面,猫老师说“要认真思考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问题”。使命就是你要做什么?愿景是你要做成什么样?价值观是你在做人、做事上你要遵循的原则、理念。我们要去做自己“坚信”的事!
在“术”的层面,猫老师说“需求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思考我们在哪方面有极强的需求?在这方面可以学习得好,有机会实践做出成绩?”
《抢占心智》一书说,我们需要“与显而易见的真理反向走”,也就是跳开主流的想法和思维方式去思考,去寻找到主流所忽视的渠道、人群等。比如说文中举例之前的广告都是大众媒体——电视、广播、杂志,户外广告牌等,但是“分众”发现了大家所忽视的“电梯广告”这一形式,于是利用起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因此在自己定位中,去选择那些自己有比较大热情和兴趣的领域,或者自己期待去提升的领域,然后在这个领域当中再去找细分领域。
《抢占心智》中说“要能简单说出你的差异化”。能“一句话”说清楚的优势才是好的优势,这样才能让消费者记住你。比如文中举例手机,在苹果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下,OPPO做“拍照好看的手机”,VIVO是“音乐手机”,小米是“性价比很高的手机”,华为是“商务手机”,但联想说的自己有三大优势和七大卖点就不够简单和具体形象。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在做演讲,但是有的人给自己打造的标签的是故事型演讲,有的是即兴演讲,通过细分,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独特的领域”。
我目前想在写作领域进行精进,其实很多人也准备在这块努力,那我如何和别人形成差异呢?也许我可以先集中在某一个小领域的写作,比如说电影、读书等。
二、如何做?
1.聚焦、专注
《抢占心智》提到,“品牌应保持较为狭窄的聚焦。真正成功的品牌应该力求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一个和其他竞争产品不同的、独一无二的形象认知,而不是为了争抢市场盲目扩大,实施多元化经营”。
俗话说“招招熟不如一招精”。应该先专注做出一两个拳头产品,然后再扩展到其他。当当网、亚马逊最开始是卖书的,京东最早主要是卖电器的,格力主要是卖空调的,小米主要是做平价手机的,他们都是在一个领域让大家熟知后再扩展到其他,进行多元化经营。想想如果反过来,先多元化经营,那么他们会让人记住吗?可能有点难。
因此自己如果要建立品牌,似乎确实先聚焦在一个领域后再往其他领域发展可能会比较好。
2.专注地学习
确定了领域后,如何做呢?
首先找相关领域的人进行研究和学习。可以通过“在行”app约见他们,进行面对面或者电话沟通。完成后认真评价,不要吝惜赞美,甚至可以送别人一份礼物。加了别人微信,有什么好的内容,也可以给他也分享一下。逢年过节发个红包,偶尔去他的朋友圈点个赞、留个言,偶尔在文章中夸他一下发给他看一下。
同时可以找这些人在网上所发的文章、书、课和文案,研究他们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是怎么讲他们的故事的。
半年时间,保持专注,阅读所确定领域的书和人。然后在现实中进行不断输出、做出成绩。
因此,自己再确定一下领域,想写电影方面的写作的话,那么找出在这方面写得比较厉害的人,然后看他们的文章、书等进行研究和学习。然后计划在半年内阅读至少10本这方面的书,写至少10篇这方面的文章。
三、如何传播?
一方面是对外集中打一个标签,有一个自己的“道具”。
猫老师说,大家的大脑都是很懒的,很少能记住很多东西,所以需要一些小道具记住你的精神、理念或者事情,反正和你有关的。专属道具可以是一句话、一张图、一个动作。《西游记》孙悟空的道具是金箍棒,《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专属道具是扇子。猫老师最开始的文章的后面写的是“不去做,然并卵”,在2017年后是“让自己变得更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思考一下我们的专属道具是什么?一旦确定,长时间使用,让大家看到它能和你联系起来。
标签或者道具的这句话要简洁、顺应大家的常识和心智。《战胜心智》中说在打造“广告语”中,我们需要注意让我们的语言符合消费者的常识和心智。比如文中举例说飞鹤奶粉的核心竞争力是“北纬47度的黄金奶源带”,但如果用这个作为广告语,用户不容易人认知到“北纬47度”的好处,因为大多数人的常识里是不知道的。
所以自己需要想一句代表自己价值观或者对自己定位有总结的简单易懂的话语。
另一方面是在加入的一些群里和朋友圈中时不时展示自己的成果和成绩,让别人知道你是干什么的,知道你的故事,认可你写的东西,因此积累一定的目标群体。
总结一下,就是确定自己有强烈需求的领域,找榜样、资源进行聚焦专注地研究学习,然后在这个聚焦的领域持续输出成果,形成一定的品牌,然后通过在一些学习群、资源群等以及和通过专家的宣传,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故事和成果!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