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算是最常见的心理创伤(还有一种是失败),只要还活着,就仍得面对无穷无尽的拒绝,想想就可怖,今天浅谈一下。
最常见的场景:
发微信给对方,别人不想回复;
到处发传单,别人不想拿;
求职发简历,石沉大海;
跟人表白,被婉拒;
决赛阶段,被评委拒绝;
......
甚至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都能给你被拒绝的感觉,比如你凑上去说两句话,那家伙没理你.....(这点假一直很有感触)
这么说吧,我们每个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被拒者(悲剧者),可纳闷的是,既然都身经百战,为啥还是不懂怎么处理被拒后的不良反应?
说到这,有童鞋就纳闷了,还有不良反应?不是仍吃好喝好睡好?
能这么想也是好事,有些人的确具备这种能力,吃和睡可以“遗忘”,吃之前和睡之前可能很悲观,吃饱喝足睡醒后马上抖擞精神,积极无比,好像啥事也没发生过......
这种特异功能假很羡慕。
01
《情绪急救》的总结,拒绝可以带来4种主要的情绪创伤:
1)内心疼痛
2)不理性的愤怒和攻击性行为
3)自尊受损
4)归属感受损
这些情绪创伤可以屡屡让理性失效,被拒绝这种体验,只要你不经意回想起来,就能削弱你接下来的逻辑思考和专注能力,接着你做任何事情的情绪成本都很高。
很可能一整天什么也没干成,就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就过去了,因为安抚不了躁动的情绪,每每在工作学习的重要关头冒出来,影响心情。
02
回到正题,拒绝的不良反应就是带来心理创伤,只是大部分拒绝还算比较温和,不需要特别的干预,可以随着时间推移,伤口会很快愈合,就忘记了。
但有一些拒绝,却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起码不解开心结就忘不了,伤口无法愈合。
可事实是,绝大多数人都不懂得运用方法和工具去处理心理创伤,唯一懂的策略就是:等时间过去。
这方法相当笨拙,完全不受控制,但有4种方法是可以自我控制的,并且能修复被拒绝带来的心理创伤。
03
第1个方法:战胜自我批判
遭受拒绝后,一般会下意识地进行自我批判,过分夸大自身责任,执著于找出身上自己的错误,在自己伤口上撒盐,打击自己。
这是一场悄悄发生在内心的战争,过去的已经过去,批判已经没有价值,反而会打击自己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必须战胜这场心理争论,接纳自己。
接纳自己和找借口安慰自己可不一样,前者是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失误/创伤,重新接纳自己,后者是找个逃避的理由,把责任推给客观环境。
步骤:
1)把各种消极或者自我批判的想法写出来,把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写出来;
2)找出反面证据,从相反的角度,来反驳自我批判,就驳倒你内心所有自我批判的想法。
3)仔细分析一下自己的负面感受,看逻辑上是否成立。
第1步是为了更理性地看待负面情绪,第2步是为了反向削弱,第3步是为了正向的削弱。
给自己的失误,寻找一些替代性的原因,因为很可能不是你的错,只是客观原因导致,或者是对方的错;
比如,你表白被人拒绝了,不是你有缺点,而是因为你不是对方喜欢的类型,跟你的缺点没太大关系,主要责任在对方身上。
求职也一样,你被老板拒绝了,跟你的缺陷没关系,更可能是因为对方直觉上认为你不适合那个岗位,或者与企业当下的动态有关系,比如公司预算有限,跟你个人的关系不大。
但我们个人就很容易走入死胡同,非得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挑毛病,不挑出来誓不罢休,实际上即使你挑出来了,也改过来了,对方很可能还是会拒绝你!
这方法可以多次使用,最大作用是减少自尊的伤害,我们可以发现这不是自己的错,别人也有错,负罪感会少很多。
第2个方法:恢复自我价值
1)拿一张纸,写出自己最有价值的5个性格特点或者品质;
2)按照品质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3)把前2-3重要品质,各写一两段文字;
关键点:为什么这几种品质那么有价值?这种品行是怎样影响你的生活?它起了什么作用?等等,写一两段文字或者曾经的相关的故事。
这个方法最大的作用在于重建受损的自尊,恢复受创的自我价值
第3个方法:寻找社交支持
社交支持能够缓解压力,有朋友在身边,可以提醒我们自身的重要性;
我们不擅长估计自己或者别人经历了身心痛苦的程度,一般是高估自己的身心受创程度,低估别人的身心痛苦程度,所以别人受到心理创伤时,我们一般会很惊讶别人的过度反应,反而认为自己的“过度反应”没有过度,很正常。
所以我们需要社交支持,但表达支持的能力,跟朋友的关系密切程度是不完全相干的。
也就是说,很亲密的朋友,他们表达同情和支持的能力可能很弱,反而不如感兴趣的不熟的人强,这个跟人格特质有关,别想着好朋友一定能给你支持,很可能给不了你......
这时候我们特别需要其他人的支持,来帮自己渡过创伤期,恢复归属感。
第4个方法:降低敏感度
多次接触那些不愉快的同类情景,大脑就会感到习惯,类似脱敏,当然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起码遭受重大拒绝的时候就没法适应。
比如别人不回你微信,一开始你很不爽,觉得很不受重视,微信好友多了,用微信久了,被不回复的次数多了,很容易就习惯,就觉得这没什么。
同理,搭讪,交新朋友,发简历,推销等等也一样,同类场景很快就能适应。
能够让你形成一个自我的保护层,抵御预期内的拒绝,因为你已知即将到来的拒绝,有了心理预期。
最后,牢记:
拒绝虽然是面向你的,但拒绝本身并没有你想象那样针对你个人,你高估了伤害值,太当一回事了,才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