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总有一些相遇如微光,不经意间照亮前路。于我而言,大学同窗杨志坚,便是这样一道影响深远的光。
志坚同学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和我在一个宿舍。初识志坚,便被他身上的活力与见识所吸引。他来自市里的顶尖中学,高中时便在无线电、航模等兴趣小组里尽情探索,那些东西都是我在山区成长时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于他而言已是寻常。每当宿舍夜谈触及这些领域,他总能娓娓道来,眼中闪烁着对未知的热忱。彼时的我,虽带着山区孩子的质朴与勤恳,却也难掩对广阔世界的好奇。正是在与志坚的相处中,我像一块海绵般吸收着新信息,他口中的“专业术语”、他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悄悄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不断求新”的种子。
这颗种子,在我参加工作后渐渐生根发芽。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既让人眼花缭乱,更让人热血沸腾。我所在的学校收到了北京化工大学捐赠的一批大学淘汰的仪器设备,其中竟有一台电脑——在那个多数人还不知电脑为何物的年代,这简直是“宝贝疙瘩”。全校没人会操作,我却凭着大学时从志坚那里听来的廖廖几句“专业术语”,鼓足勇气向校长请缨:“让我试试!”
拆开包装箱的那一刻,我的心跳得飞快。没有网络,没有说明书,全凭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对新鲜事物的执着。几经摸索,竟真的让电脑开了机,笨拙地还能“一指禅”敲出几个字来。严格说学校连打印机都没有,这台电脑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场,但于我而言,却是跨越时代的一步。一时间,我成了学校里小有名气的“懂电脑的人”,老师们的这份认可,更坚定了我紧跟时代的决心。
后来,电脑逐渐普及,我成了学校里第一个配备电脑的教师,第一个用电脑备课的人;再后来有了网络,闲暇时,我带着其他老师学上网学习、查找资料,偶然间也成了学校里第一个尝试网上购物的人;装家庭电话、学开汽车、买手机,我也总是赶在学校最前面的那一批。同事们说我“思想超前”,其实我心里清楚,这份对时代的敏感,源头正是大学时志坚同学给我的启发。他让我明白,世界永远在变,唯有主动拥抱变化,才能不被落下。
岁月流转,从讲台到退休,居家的日子成了常态,对外界的感知似乎也慢了半拍。就在这时,AI技术飞速发展,看着那些日新月异的应用,我忽然有了种“跟不上趟”的失落。欣慰的是,偶尔从同学群里看到,杨志坚依然活跃在时代前沿,对AI技术驾轻就熟,那份对新鲜事物的热忱,一如当年。
这一刻,我忽然读懂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正含义。年龄从不是停滞的借口,心的衰老才是。志坚用他的人生轨迹告诉我,无论到了哪个年纪,必须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保持学习的热情,才能与时代同行。
如今,我也开始学着接触AI,哪怕只是笨拙地尝试,心中也涌动着久违的活力。感谢生命中出现过杨志坚这样的同窗,他不仅是我青春记忆里的一抹亮光,更是我人生路上的一面镜子,时刻提醒我:人老心不能老,唯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让生命永远焕发活力。这份向学之心,我要一直坚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