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出门就开心,在家就喊无聊,状态浮躁?原因可能在于:孩子习惯了‘消费型快乐’,却缺失了‘创造型快乐’。
她的快乐主要依赖外部环境的刺激——被安排吃喝、玩乐带来的新鲜感和满足感,这抬高了物质需求的阈值。与此同时,她内在主动创造快乐的能力却枯萎了,无法自主产生多巴胺,只能被动等待外界的‘投喂’。
长此以往,不仅容易感到无聊和浮躁,情绪调节能力也会变弱,这正是当下青少年情绪问题乃至抑郁呈上升趋势的原因之一。
想改变?关键在于培养孩子能主动投入的创造性爱好,教会她们在‘无聊’中‘创造’。”
如何培养创造性爱好呢?
1. 提供‘原材料’,减少预设: 提供图书、画笔、黏土、积木、乐器、废旧材料等,不指定结果,让孩子自由探索和组合。
2. 过程重于结果: 关注孩子探索时的专注和乐趣,别只追求完美作品。多问“你是怎么想到的?”而非“画得像不像?”
3. 鼓励自主选择: 让孩子尝试多种活动,如绘画、手工、小实验、写作故事、简单的乐器、观察自然做记录等,尊重她的兴趣点。
4. 设定微小挑战: 如“只用三样东西编个故事”,“用纸杯设计一个城堡”,“给喜欢的角色画一个新结局”。
5. 拥抱‘低科技’时光: 留出远离屏幕、自由玩耍的时间。无聊往往是创造的起点。
6. 一起动手,做个榜样: 父母自己尝试新爱好(哪怕笨拙),分享你专注做事的快乐。
7. 多夸想法和努力: “你的想法真特别!”“试试看,万一成了呢?”
核心是: 给孩子空间、工具和时间去尝试、犯错,体验自己主导创造的乐趣,而不是被动消费他人安排好的娱乐。别怕孩子喊“无聊”,那恰恰是需要她们主动创造的讯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