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听说过一个例子,大意是:
有时候,一些人心目中伟大的天才科学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首先他应该清贫,如果坐拥豪宅游艇,手握价值数亿元的专利,那肯定就失去了很多味道;其次他最好有些怪癖,比如吃饭只吃单数的米粒,住酒店的房间号必须能被3整除;如果他能愤世嫉俗,离群索居,最后孤独而死,后人却从他的遗留手稿中发现一个造福全人类的大发明,那简直就是完美了。
大众传媒其实也摸透了公众的心理和需求,在报道和塑造典型人物的时候,也尽可能往这些方向靠拢,哪怕加上一点点想象或渲染。
不光科学家,艺术家其实也是。
梵高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例子:才华横溢,穷困潦倒,孤僻抑郁,自杀而死。
那么多年来,梵高已是一个为艺术赴汤,为梦想蹈火,为真理献身的形象,而在这个形象中,“自杀”其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哪怕,这个故事结局未必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在我个人看来,那个可能存在的另一个版本,或许比自杀来得更曲折,更能彰显梵高的性格——当然,这也只能停留在推断的层面上了。
其实,若论是贫穷或是生活艰难,梵高在历史上都不是最值得一写的那个艺术家,但他在一直遭人白眼和冷遇的情况下,依旧坚持自己的梦想,这才是最让人动容的。
我们其实都知道,就梵高的一生际遇和他的才华而言,已经不需要再加上一个“自杀”来为自己的一生故事增加砝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