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第10讲:口欲期和肛欲期(1)

书籍为:曾奇峰《隐秘的人格:人格怎样决定命运》

01 6 岁前形成人格的味道

一个人的人格不太独立,他的边界跟别人的边界模糊不清的时候,很容易就会把别人的问题看成自己的问题,然后进行攻击。

在精神分析视野下,几乎可以说,一切心理疾病实际上都是“发育”的疾病。也就是说,一个人没有充分“长大”,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人格是在6岁之前形成的。弗洛伊德之所以把6岁作为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或者最后的界限,是因为人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在6岁的时候已经发展完备。

02 口欲期:通过嘴唇感知世界

口欲期,指从0岁到1岁。意思是,这个年龄的孩子,他们感受自己的身体,或者他们跟外界建立联系主要是通过他们的嘴唇。

口欲期固着

有进食障碍的人,有不可遏制的吃或不吃的冲动。进食障碍在现代社会发病率越来越高。进食障碍分成三种: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肥胖症。

很多男性都有这种感觉。当他们面临内心冲突的时候,他们的抽烟量会增加,这是退行到口欲期的典型表现

不停地说话,是女性表现出的口欲期的障碍。

生活中,我们见过不少人用不停地说话来“虐待”自己身边的人,比如对老公和孩子唠叨。妈妈唠叨孩子,这样的情况多见,而且危害也比较大。

口欲期也是安全感建立的时期,如果口欲期的依赖没有被满足,依赖永远会固着在那里。

03肛欲期:控制排便,建立自主感

到了肛欲期,孩子逐渐开始有“人我概念”。他们开始意识到,原来像“爸爸”“妈妈”这种曾经以为是自己可以完全控制的“自己”原来不是“自己”。这会让他们很焦虑。而对大小便的控制,会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不仅关系到他们对自己身体的感觉,还关系到荣誉,关系到跟妈妈的关系,关系到权力之争。

大小便关系到自我

大小便关系到荣誉

大小便关系到权力斗争

肛欲期固着

尿床是吸引父母注意的方式

相处中出现被控制的感觉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跟一个人打交道总是有这样的感觉—我必须按照他的来,如果不按照他的来,要么我会觉得内疚,要么我需要费很大的劲儿来反抗他对我的控制,这就表示对方有一部分心理发展可能还停留在肛欲期阶段。

04如何让孩子顺利度过口欲期和肛欲期

孩子能否健康地度过口欲期和肛欲期,与父母的人格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父母在孩子对自己的依赖方面有失误,比如让孩子过度依赖或让孩子没办法依赖,孩子可能会停留在口欲期。如果父母有追求完美人格和强迫人格的倾向,对孩子的大小便过度控制,或者对孩子的其他言行过度控制,让孩子有动辄得咎的感觉,孩子可能会停留在与控制有关的肛欲期。

>> 科胡特曾经说过一句话: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

首先从口欲期角度来说,就是关于依赖和独立的问题。如果父母人格相对独立,也有能力依赖别人,也就是他们内心足够安全,可以放心地依赖别人,那么他们的人格就是健康的。

其次从肛欲期角度来说,如果父母既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和他人,同时又能够对他人放心,处于需要控制就控制、不需要控制就不控制的灵活状态中,那么他们的人格就比较健康。

再次强调,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具体怎么做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的人格给孩子制造的成长氛围。

小家庭应该守住边界。

我们认为,想让孩子有健康的人格,要尽可能地让孩子生活在父母跟孩子组成的三角形中,最好不要把范围扩大到祖辈。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有空间,让他可以自己跟自己玩,可以到外面跟别人玩,而不是整天只能待在父母身边。

关于心理健康的一个绝对标准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如果父母过度关注孩子,孩子只有跟父母打交道的经验,没有时间跟家庭之外的人玩,就没有新的客体经验,他内心世界的规模就会变得很小,而这直接等于精神不健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