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不只是工具,意味着冰山的探索,并非是一门技术而已,而是逐渐觉知自我,并且内化的过程,也是一种生命态度,因为进入自己的内心是进入他人内在最快的路径
沟通时的觉察与停顿
我在沟通实务里强调姿势,语调的觉察意识并创造停顿,这些非语言讯息,有助于对袜子时时觉察自己,我罗列于下方:
一觉察姿势
觉察自己的肩颈,试着放轻松
双手自然下垂,眼神专注宁静,但不要盯着孩子,眼神与孩子尽量同水平
肢体和谐而专注,双手自然下垂
二觉察语态
语气有意识的深刻
说话速度有一时放缓慢
语言描述有意识的停顿
时时提醒自己深呼吸
专注的说话
三停顿
停顿是留有余地,是一种深刻的蕴籍感
停顿具备有体验性,整合思索与感官
让自己停顿,觉知自己内在感受
透过自己的停顿,让对方停顿
停顿运用于等待,自我觉察与整合,语言的顿挫
成长过程抹杀好奇心
萨提亚模式是一种成长模式并非控制模式是一种探索模式,并非分析模式,因此探索的方式,是萨提亚模式中最重要的入门功课
探索是冰山对话的主轴,好奇心会带来同理心,若是对话者不会好奇冰山大门就进不去了
好奇是倾听的重要元素,是沟通的起点是改变的缘起是接纳的开始,是生命力的发轫
假使一个孩子遇到困难,大人没有任何好奇,只想给予解决方法,就没有机会倾听孩子卡在哪儿,孩子未被同理可能不想表达,沟通就此关闭了
刻意练习好奇
刻意练习的功课是不给答案,不说道理,不解决问题,不问为什么,第一句话:“不说你觉得呢?”,不轻易用“嗯嗯”回应对方
我为好奇给出了一个方向,以丰富的眼光看待真是好奇,不是引导答案意义或一起期待好奇是打开一扇门,看见美好的风景,好奇最终之处是连接人的生命力
除了在对话中时时提醒自己好奇,也刻意每天练习5分钟,对身边亲近的家人好奇。
呼唤名字或者称谓,且刻意停顿。
从对方能感兴趣,能回应的话题切入,对话者主动从事建中提问。
可以重复对方上一句句尾,有缓和与积极聆听效果。
为对方的陈述整理,组织出精简陈述。
避免“为什么?”但可以取代为你还好吗?发生什么事了怎么啦?我很好奇…
当牵涉规则引导孩子负责任善于运用“怎么办呢?”
除了这几点,如何拓展话题,如何再进入冰山脉络前,让提问更加有内涵。我提供下列三个方向可以与冰山的脉络交错提问
不解决问题,而是对人的关注,既关注事件对人的冲击而不是关注问题如何解决。
练习好奇时很容易踏入误区,忽略了关心人,而想去解决一个问题,一旦我想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关心人发生了什么?人如何面对一个困难? 就很容易在好奇中想要解决对方的问题,或者想要引出一个标准答案,因而他求了误区
回溯时间探索问题的成因。回溯年表就是时间轴冰山就成了空间轴,每一个时间轴中都有其经历性的空间轴,每一个空间轴中都有其能回溯的历史。
询问具体事件,在细节处提问。除了能具体了解,也能站对话一方将事件赋予语言陈述,发生了什么事,了解自己是谁,进而进入冰山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