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手背都是肉——等分除与包含除不争宠
记得2022年暑假在阅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一书中,有一节是关于平均分的两种形式在教材的安排与呈现的主题,通过阅读对比发现现用多个版本的教材都偏向于平均分中的等分除,包含除却显得寥寥无几。当时没有接触过二下的教材,感觉只是过眼云烟没有太大的切身体会,而今天讲完这个单元的最后一个例3:解决问题后才明白,为什么会把这个话题放在专门的一个章节里来进行阐述。等分除和包含除同等重要,正如我们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们不可青睐于其一,也不可冷落其一。
三大步骤建构解决问题数学模型
1.知道了什么?找到已知信息和要求的问题
2.怎样解答?数量关系、图示、列式
3.解答正确吗?带入检验
厘清数量关系助理解题
等分除——求每份是几
数量关系:总数÷平均分的份数=每份的个数
包含除——求15里有几个几
数量关系:总数÷每份的个数=份数
作业中,我也经常让孩子说一说,我们列的除法算式里,每个数字表示的是哪一个数量关系通过多种表征帮他们逐步建立起等分出或包含除的除法模型。在不同的数学情境中能够抽象出对应的平均分除法模型用最简洁的语言或数量关系表示出冰晶分的过程和结果。在根据乘法口诀得出对应的商,最后通过带入结果进行检验,借助乘法口诀计算出总数,看看和题目中的原数据是否相同。
把多种表征呈现平均分的过程结果渗透课堂
把开口说,动手画,多种感官实践来呈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作为日常教学的一个流程,让孩子们看到算式会创编数学问题,看到数学问题能找到对应的数量关系,找到数量关系能够顺利地列出数学算式,并且借助对应的口诀求出商。最好不忘做好“小小检查员”的工作,这样的一套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一旦创建他们会受益终身。
【今日小反思】今日同步练习中呈现的题目和教材中相比跨度较大,例如一支钢笔4元, 20元可以买几支?面对这样的新型的问题,情境孩子们就有点区分不清,份数和个数的问题。怎样顺水推舟,融入情境,具体问题具体模型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要融入更多的生活情境:购物情境、分东西情境、运货情境……把固化的分东西情境,拓展延伸涉及到生活中更广的方面,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们在繁琐的情境中找到我们需要的关键信息,去除华丽辞藻,标注朴实的数学语言,当然每节课中尽量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已知信息和数量关系……带领孩子们在路上的过程,就可以慢慢地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