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大意】孔子评论季氏道:“在家庙的庭中僭用周天子八八六十四人的舞列祭祀祖宗,这等事,他都忍心做,还有什么是他不忍心做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现在已是一句常用成语,含义是“这也能容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即绝不容忍之意。这个词的出处就是《论语》本章。而我在翻译时却借鉴了钱穆的译文,将“忍”字译为“忍心”,“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做,还有什么是他不忍心做的。”古注中本有此二种译法,我之所以采纳后者,是据史实而论。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
“将禘于襄公,万者二人,其众万于季氏。臧孙曰:‘此之谓不能庸先君之庙。’大夫遂怨平子。”
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公室欲在襄公庙举行禘祭。禘祭为周朝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大祭,结果发现宫中只剩下二列舞队。“万者二人”之“万”,是古代乐舞名,常用于宗庙祭祀,它包括文舞和武舞。文舞用雉羽和一种叫龠的乐器,又叫羽舞、籥舞,模拟羽雉发春。武舞,用干戚,又叫干舞,模拟战术。古舞必以八人成列,此亦有说法。“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见《左传·隐公五年》)八音,即钟、磬、琴、箫、笙、埙、鼓、柷八种乐器,八音克谐,然后成乐,故必以八人为列。八风是指八方之风,即东、西、南、北、西南、东南、西北、东北八个方位,天子之德风传播八方,故用八佾,八八六十四人的舞列,自天子至士,其权势和影响面递减,故每级减二列,诸侯用六,六八四十八,大夫用四,四八三十二,士用二,二八一十六。古人用礼制来明尊卑等级。
“万者二人”应为“二八”的笔误,“万者二八”是说鲁国公室只剩下两列十六人的乐舞。其他舞者都被季氏招去祭祀家庙了。季氏为鲁国的执政上卿,根据礼制,他只能用四佾。却未经鲁君同意,擅自从公室舞队中强招四佾,在家庙的庭前跳起八佾万舞,致使鲁君因凑不齐舞者而无法举行禘祭。祀与戎,为国之大事。季氏与鲁君同日祭祖,且占用舞乐,以私废公,破坏国家大事,不能不引起众怒。臧昭伯,也是鲁国的卿大夫,为鲁孝公后代,地位仅次于“三桓”,他首先站出来指责季氏道:“这叫做使国君不能在先君庙中祭祀以酬谢先君。”鲁国的大夫们“遂怨平子”,“平子”是指季平子,为当时季孙氏家族的掌权人,前文称其“季氏”,古人称氏不称名,为尊者讳。
孔子在鲁昭公时代,只是一个地位微不足道的士人,他根本没有号召发动鲁国贵族的能力。“绝不容忍”的话,孔子即使说了也起不到效应。事实,季平子不仅“八佾舞于庭”触犯众怒,与鲁国大夫郈氏斗鸡得罪了郈氏,又拘捕臧昭伯的家臣,得罪臧氏,还因为在处置其叔父季公若的家事上不公,得罪季公若,总之,四面树敌,鲁国贵族不能容忍季氏者众矣。故若将孔子之言译为:“这也可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只是道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若译为“这也忍心做,还有什么是他不忍心做的。”则有对后事的预见性。季氏目为尊长,尊家庭而简宗室一至于此,其势将无所不为。此后,季氏果然将鲁昭公赶出了鲁国,昭公客死在乾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