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我花了半天时间阅读了胡安·鲁尔福的作品《佩德罗·巴拉莫》,读完之后内心感到困惑并且心情无法平静,于是想写下一篇读后感整理心情。
小说讲述了 “我”(主人公胡安·普雷西亚多)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去科马拉寻找自己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的故事。作者成功塑造了佩德罗这样一个庄园主的形象。他为人奸诈、残忍,为了发财致富可以不择手段。他与自己最大的女债主结婚的目的是想赖账并且侵吞她的财产,婚后不久便抛弃了她,使她含恨死去。佩德罗为了抢夺别人的土地,竟然派手下将人活活勒死……种种残酷的手段让人觉得他是“仇恨的化身”,但是他身上不仅有“狠毒”,也有“爱”。为了替自己死去的儿子超度亡魂,他忍气吞声地向神父祈求。在他唯一爱过的女人苏萨娜亡故后,佩德罗万念俱灰,整日不吃不喝,坐在家门口遥望妻子“去天堂的那条道路”。这本书能让我想到,尽管权势滔天,也留不下心爱的女人和儿子的生命。想到为了掠夺财富而欺压科马拉村的人,满足自己的欲望。想到罪恶的终点在哪里?佩德罗·巴拉莫的宿命在哪里?他眼里曾经漠视的生命,如同草芥一样的人,有的已经去世了,有的逃走了,还有的在准备成为佩德罗·巴拉莫。巴拉莫的意思是“荒原”,我想这片无人的荒原上,有一个寂寞的影子,他左手金钱,右手刀枪,他无所不能,他横征暴敛,他是谁?还有谁能记得?
刚开始阅读时我觉得云里雾里,人物出场顺序混乱、主语不明确、已故之人和未亡人对话……可是当我理解了大部分内容之后便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住。佩德罗这个形象虽然是粗线条式的,但是却很鲜明,颇具典型意义。这部小说是完全用现代小说的手法写成的新小说,这部小说在写作技巧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它摒弃了以往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用独白、对话、追叙、意识流、暗示和隐喻等手法,是小说犹如一块块看起来互不相关,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的画面镶拼而成的画卷。同时书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会由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表示,作者不做任何介绍,一切全由读者自行感受、发挥想象力,由读者去总结,这就是开放性小说的特点。
二、这本书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列入同一“画面“,仿佛一副由各种元素拼凑而成的超现实主义画作。
三、小说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这本书完全人鬼不分,书中众多人物几乎都是死人,但他们却同时又像活人一样进行对话、回忆、叙述往事。其实鲁尔福这种荒诞神奇的写作方法古已有之,作为墨西哥的作家,更有古老的阿兹特克文化作为依据。
阿兹特克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得不到宽恕,便难以入天堂,只好在人间游荡,成为冤魂。另外,墨西哥人对死亡和死人并不害怕,他们每年都有死人节,让死人回到活着的亲人中来。也正是由此,小说中的科马拉被写成一个荒无人烟、鬼魂昼行的山村。在那里,由于冤魂们得不到超度,它们到处游荡、呼喊、喧闹。这种象征手法也向人们表明,在佩德罗·巴拉莫这样的庄园主的欺诈下,民众非死即亡,幸存者为了活命只好远走他乡。
读完这本书,我有点理解了为什么不好读,主要是碎片式的语言和结构,让我们跳跃思维跟不上书的节奏,而且表面并不连贯的内容也很费精力,当然这也是这本书的特点。这是一部紧凑和语言精练的作品。
感谢让我能遇到这本书,读过之后才能想到,再罪恶的人也还有故乡,在你成为别人的阴影时,他们不会想起你是谁,因为在他们眼里只有恐惧、躲避。爱能挽救这些罪恶吗?我想我不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