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周四去了川博,那应该是我逛博物馆最认真的一次了。刚开始自己瞎看,也看不懂,并没有多少兴趣,逛着逛着,偶然间,一位年长却看起来优雅,博学的在志愿者徐徐讲述着某个文物的历史,周围一群人都在认真仔细地听着,她也会提问,听众也会积极的回答,很多人回答的都很正确,这让我这个文盲很佩服。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她在讲述一幅画的过程,虽然记不得那幅画是叫什么名字了,但画的内容却因为她的解说记得十分清楚。那是一件器皿上的图案,由于历经岁月的沧桑,在器皿上已经看不出原来的图案了,我们看到的是还原后,放大到墙上的一幅画。她详细的介绍了每一层画面上人物的行为,每个人在做什么,他们的仪态,穿着,配饰等等。有打猎,有跳舞,有打仗等等。讲完之后,她问大家一个问题:画面上的人物是男还是女,或者两者都有,刚开始大部分人说是男的,下面也一片附和的声音,她再次问大家有没有不同答案?有人又说是女的,于是又有一群人跟着附和。最后她说了自己的理解,她认为主要是女性,通过发饰,服饰等细节看出来的。
感悟:1,虽然我当时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是通过这个问题,我明显地感觉到了人类“随大流”的这个心理。大多数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跟大家呆在一起或是一样的才安全。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有个小孩子总是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也许我们小的时候也是这样,不在乎外人的眼光和评价,不怕犯错。渐渐地长大之后,越来越在意外界的声音,也渐渐地失去了自我。
2,志愿者讲解的时候特别详细认真,我也听到观众里有人在嘀咕:讲得真仔细。我当时的感觉是,看似那么抽象的一幅画,如果让我去看,可能匆匆扫一眼就过去了,并不会停留太久,也更加不会注意到一幅画里会有那么对细节,包括腰间佩戴的东西不同就代表了战争的胜利还是失败。太多的事物我都是匆匆路过,根本没有去仔细看,更不会深究,比如吃东西,经常囫囵吞枣,没有体验过食物真正的味道;比如运动,只是大概看一眼别人怎么做,听听怎么呼吸,但并不会仔细去感受自己身体的感觉,哪一块肌肉在法理,哪个部位不舒服等。突然觉得好可怕,因为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的活着,没有体验生命。如果我做每件事情有她的这种态度和精神,是不是就不会是现在这样的生活状态呢?那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状态呢?是自己太贪婪了,总是在求多,本质是贪婪。可是又为什么会贪婪呢?是因为内心的匮乏吗?多了有什么用,匮乏的又是什么?是现在的知识焦虑让我这样了吗?我屯了那么多课,真正看的只有一个,可是不屯着又恐慌。
3,在讲解的最后,她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对或者不妥当的地方,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她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应该储备了很多年相关方面的知识,也遇见了很多人探讨这些问题,而她却没有放弃探索的脚步,不怕出错,还在继续探讨,这种求职精神多么珍贵,有多少人是一个经验用了很多年,而不是由很多年的经历,有多少人是害怕出错而停止探索?放不下已经拥有的东西,害怕一旦出错就会毁于一旦。想起了我的学生就是这样,因为成绩好,每次做题就只想做简单的,因为一旦做难题出错了,就会打击她是全能的这个幻想。可是她现在只是小学,掌握的知识只是九牛一毛,还有无穷多的知识等着她去探索。这让我想起那个实验,夸奖聪明的学生不愿意尝试难题,而夸奖很努力的孩子更愿意尝试难题,因为他知道这是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差别。
4,博物馆,你不去走进它,不了解它,就不会对它感兴趣。只是匆匆参观的成都博物馆并没有让我们觉得有意思,反而我走近去了解的川博让我觉得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