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一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与“快乐”和“无忧无虑”同框出镜。尤其是成年人,对比眼前的苟且,总是将回忆添加滤镜美化,仿佛小时候真的没有烦心事,日子快乐到飞起来,除了一切都不可能再回去了。
因为“童年”这个写作主题,我今天想说说看到的一则新闻。
俄罗斯警察在寻求一位墓葬教授的帮助时,无意对他家中多处出现的数十个洋娃娃起了疑心。45岁的男性教授,至今未婚,更别说养孩子。可家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洋娃娃呢?警察就此展开调查。
结果发现,这些不是普通的洋娃娃。某种程度来说是真娃娃。
原来墓葬教授在数年间,都会去墓地里掘坟。(看到这里时,我心里还是认可教授对自己专业的狂热的。毕竟,我不想因为先得知了结论就草率判断这个人是个变态。)尤其喜欢把女人和女孩的尸体带回家。先做外部护理,等到内脏腐烂就掏空用碎布填充,直至做成木乃伊保存。如果没能保存住的就再丢回墓地,总之最后家里保存了29个木乃伊。
他给她们订制衣服,漂漂亮亮的打扮。还会跟她们一起共进下午茶。事情败露后,有家属在电视中发现有木乃伊像生前的小女儿,虽然教授否认杀人、强奸,声称只是把她们带回家留存,依然激起家属们众怒。教授最后被捕,但医生检查显示他患有人格分裂精神症。最后尸体都被送回墓地,重新下葬,还逝者安息。
究其原由,教授说在自己13岁那年,一个好朋友过世。他在见朋友最后一面,为她送别前,吻了她的脸。
对待一个变态,我不想过多显露我的同情。因为有时对恶人的善良,可能就是对善人的毒药。一味的善良也不能称之为善良,只能说是愚昧。但我想说说那个13岁时失去了好友的男孩。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冰山一角下“潜意识”,还提出了“童年阴影”理论。他认为,一些创伤,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创伤,对人的一生会造成巨大影响。这个创伤像开关一样潜伏在潜意识里,当开关被触发,人会受到极大影响。
武志红老师提出了“巨婴”论,主要是说成人内心不成长,还处于婴儿时期,具有婴儿的一些特征。但新闻中这个长到了45岁的13岁男孩,其实只是身躯成长,他的心永远定格在13岁失去挚友的那一年。他不是因为家人的娇惯拒绝长大,而是固执地拒绝遗忘来选择孤独。
在失去挚友的漫长岁月里,可能都没有人意识到他的残缺——他的心随着朋友的死亡而被带走。没有人给予他足够的关怀,带他走出这段阴影。反而让这个阴影笼罩了他的一生。我能想象到他之后行尸走肉的三十几年,只有跟木乃伊们共进下午茶时的他才会放下桎梏,重绽13岁时的笑容。这很变态,也很可悲。有网友评论说这事是恐怖片搬到了现实世界,而我想说这是一出人间悲剧。
几天前看到一个上学路上跳河自杀的14岁少年。(不知真假的)遗书(作文)中讲述自己不幸的家庭生活。四分五裂的家庭,让男孩最终没有勇气面对世间的悲凉和孤独,选择以死来结束这份痛苦。
这世上,除了快乐的孩子,还有好多不快乐的孩子。他们的童年失去了色彩,但往往容易被人群忽视。因为人总是追寻色彩斑斓、阳光灿烂,选择无视那些痛苦与悲伤。这是人性使然,但想到这些童年失色的孩子们,可能会成长为人生失色的大人,而这些大人也会生活在我们身边时,这个问题就不是逃避可以解决的了。
人总是容易看到果,却不想形成果的因。人往往看到果时,会做出鲜明的反应,或惊恐或憎恶或欢喜,但鲜有人对因有如此的敏感和觉知。因此就会有“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故事。
或许你以为,平凡无奇的我们无法翻腾出什么惊涛骇浪或力挽狂澜,成为混世魔王或盖世英雄。我们能怎么改变那些变态的人生?遇到变态,明哲保身才是正确选择吧。你或许是对的。确实难有人能改写他人命簿,但我们是否可以稍微多关心一下身边那个不太出声的人?是否可以在感觉到那个小谁可能最近不顺或心情不佳时,说几句贴心的话,听他倒到苦水。
请不要忽视身边那个难以引人注意的人!
生活不易,所以更需要相互的支持和帮助。如果你力所能及,不要吝啬付出你的关心和爱,因为你不知道这样的萌芽会长成怎样的参天大树,或许就是因为你的举手之劳改变了某人一生的轨迹。同样你也不会知道,自己早已就是那个脚踏七彩祥云的盖世英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