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参加课外兴趣班,通常有两种情况:兴趣培养和考级训练。
前者,孩子们往往在持续的兴趣中平添快乐,参加考级时也兴致勃勃,还培养了让自己终身受益的各项能力,一举多得。
而后者,孩子们往往在一次次倦怠中,为了满足大人的愿望,为了完成任务而强撑,本来有的兴趣也很快就被磨灭,与初衷背道而驰。各类考级证书、获奖证书,成为了孩子们与痛苦的唯一解脱,多少孩子,拿到了钢琴十级后便再也不碰钢琴......
这个世界上,很多美好的毁灭是因为我们忘记了初衷。比如,我们让孩子读大学是为了什么?我想绝不是只要那一纸文凭,而是要在象牙塔生活中努力学到真本事,为精彩人生赋能。同理,给孩子报兴趣班,初衷也绝不是那些证书和奖项,而是顺应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在体验中积极探索,收获快乐,提高综合素养。
兴趣培养和考级训练,本质上是两者并行、相互促进的关系。
最理想的状态是,孩子们在完成课业的同时,在兴趣爱好中持续收获快乐,带来精神享受和成就感。证书和奖项,可选择性作为过程中的指引和努力的印记,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如选择将兴趣爱好作为职业路线,它就是阶梯。可惜在现实中,当浮躁与焦虑占据人的心理上风,就会使人产生严重的功利倾向,进而忘记本质和初衷,万事万物,无不如此。在孩子的兴趣班选择上,就导致了为考级和奖项而生,完全背离了初衷,孩子成为了满足大人愿望的牺牲品,带着种种不情愿,为了完成任务强撑,兴趣爱好变成了考级训练。
说到此,或许会有人说,你说的不对,哪个优秀的孩子没有父母的严厉逼迫?再感兴趣的事,持续做下来都会产生枯燥乏味,钢琴家、舞蹈家哪个没有儿时的“苦难历程”?不幸的是,这样的想法缘起于信息传播的误导。
任何的强制手段,都是在特定情境中所采用的特别方式,绝对不会是持续的。只有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才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甚至包括训诫和体罚,让他不再犯类似错误。而在平日里,孩子则是在大人的呵护、肯定、鼓励与支持下一天天成长。如果孩子从小到大的经历非打即骂,没有丝毫快乐,别说优秀了,恐怕连基本的健康成长都不可能。
乐器、舞蹈、画画等任何门类的学习,孩子再有兴趣,只要遇到枯燥便想要放弃(其实大人也一样)。家长和老师有时会采用一些强制或施压的方法,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坚持精神和抗挫折能力,以免养成半途而废的坏习惯。而这,是要建立在孩子产生兴趣的前提下,而且要有鼓励、肯定相伴随,还要看是否方法不得当导致孩子抗拒,绝不是盲目强迫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去做他不想做的事。如果孩子对学习的东西没有任何兴趣,每分每秒的学习都是痛苦的煎熬,那他会是怎样的状态?唯一的解脱就是赶快拿到证书,获得奖项,从此“绝交”。
从本质上来讲,兴趣爱好绝不是为了考级而生。比如学钢琴,本质是接近音乐、提高音乐素养、陶冶性情,考级是促进学习积极性、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而具有浓厚兴趣的积极学习者,并不会依赖某个手段来保持积极性。
考级,只是从一定程度上能证明已学到某种程度,换句话说就是级别不代表演奏水平,考过了九级十级不一定具备高超的演奏水准。
兴趣爱好一定是为兴趣而学,为快乐而生,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成长的守护。如果只为考级而考级,为获奖而获奖,那就不叫兴趣爱好,叫枯燥训练。这样的功利心是兴趣培养最大的死敌,没有之一,这绝不是培养孩子,而是折磨。
从兴趣爱好培养,可延伸到子女教育的全部。任何的教育行为,其初衷都是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如果违背了就应当及时停止。
最后,我们一起来品读下现代作家程乃珊的佳作《吾家有女初长成》吧,这么多年过去,这些极其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字,读起来依然会使我产生强烈共鸣。无论何时,作为父母的我们务必牢记教育初衷,做好孩子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