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284--285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把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认知能力的变化,描述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婴儿期)、前运算阶段(儿童早期)、具体运算阶段(儿童中期)和形式运算阶段(青春期)。
今天和大家分享第一阶段,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大约2岁)。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处于感觉运动阶段的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这个世界。在这个阶段,婴儿致力于完成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客体恒常性,它起始于婴儿大约8个月大的时候。在大约8个月大前的婴儿,他们不会去寻找消失在他们视线之外的玩具或其他物体。皮亚杰将这种行为解释为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看不见的物体还是存在的。换言之,他们认为“看不见既为不存在”。不过8个月左右的婴儿,如果你给他看一个玩具,然后他看着你把玩具藏在地毯下面,那么他会去地毯下寻找玩具。而且,即使在藏玩具和婴儿寻找之间延迟了一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他还是会确信不疑地这样做。这说明婴儿开始理解客体恒常性了。客体恒常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分离焦虑(6--30个月的儿童在与照料者分离时,他们会变得烦躁,这种现象成为分离焦虑)。照料过婴儿的人都会注意到,当你离开婴儿时,他通常会变得很烦躁。这在客体恒常性发展的早期阶段是很正常的现象。毕竟他们还无法理解你会在某一时刻回来。他们认为,你在离开房间的那一刻就不复存在了。一旦婴儿完全掌握了客体恒常性,就标志着感觉运动阶段的结束,这时儿童已经理解,即使他们看不见某人或某物,那些人和事物依然存在。因此,大多数儿童大约在二岁之后就不会再产生分离焦虑了。
与客体恒常性同时掌握的能力还有婴儿的目标导向行为。从他们对各种物体进行的实验就可以证明这点。例如,儿童把汤匙掉在地上,他会对汤匙从瓷砖地板上弹起时发出的声音很感兴趣,并想要一再重复这一动作。对于拥有敏感听力的旁观者而言,这可能很烦人,但婴儿只是在高兴地练习控制自己的世界!
客体恒常性的出现连同婴儿越来越多的目标导向行为实验都为婴儿开始形成对物体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因此,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代表客观事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表征有不同的方式,可以是具体形象的,也可以是语词的或要领的)以及婴儿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提供了实证。正是这种心理表象赋予儿童思维与问题解决的能力。婴儿早期的模仿行为局限于当时的情境,而之后随着延迟时间不断增加,儿童的模仿行为还是会出现,这就是观察学习的开始。婴儿到6个月时就会模仿他们几天前看到的行为,而到出后的第二年,他们就能够保持和模仿早在一个月之前看到的图像。这些在感觉运动阶段获得的能力推动着学步儿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前运算阶段(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