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读读完《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中,脑海里浮现许多词语:练字、微笑、阅读、幽默、读写结合、命题的艺术……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朗读。于老师用自己的教学案例,深入浅出地让我领悟到朗读的力量。
从语言的发展历史来看,先有语音,然后才有书写符号,学习语文的第一步是朗读。“备课先备读”,这是于老师对自己备课的要求。备课的第一步,他总是要求自己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天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朗读不仅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学生对作品的再创造。
朗读的创造力表现在人物对话中。读对话要读出人物的身份,《西门豹治邺》中的西门豹、巫婆和官绅,身份不同,说话的语气自然也就不一样。读出人物的性格,《将相和》中的廉颇与蔺相如对话时的情绪变化展现出不同的性格。读出人物的年龄,《翠鸟》一课中孩子们在读老渔翁的话时都是童声稚气,没有读出老渔翁的年纪,老师需要引导示范。读这些句子,需要学生理解话中的意思后再读,读出话中有话的语气,在朗读中体会对话语言的魅力。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鲁迅先生话中有话,我在班上范读后,让学生练习朗读。许多孩子都能读出话中有话的语气,有的孩子还加之神态与动作来表现,学生又走近鲁迅一步了。
作为一名老师,我热爱朗读,也因为我的热爱,影响和启发我的学生爱上朗读,在耳濡目染中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感染并引领学生品味课文。让我们一起在朗读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