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读出话外音。
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是“话里有话”。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见周晔读《水浒传》马马虎虎,“常常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另一个人身上”,便说道:“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还有,一天吃晚饭时,鲁迅说道:“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都是话中有话。
读这些句子,要先让学生理解话中之话是什么,懂了再读。或者老师示范,让学生看老师读去体会话中的意思。一旦理解了,才能读出话中话来,一般来说,这样的对话比较难读,但如果读好了,也特别有意思,学生会在椟中听中感受朗读的魅力,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
(五)
读出人物的身份。
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朗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如《惊弓之鸟》中的魏王和更羸,《西门豹》中的西门豹、巫婆和官绅。身份不同,说话的语气自然也就不一样。
指导学生朗读《惊弓之鸟》,我一提醒注意人物的身份,学生读魏王的话就有了国王味儿,更羸的话就有了大臣腔。有的小朋友读魏王说的“啊,你真有这样的本事”一句时,还用手做了个捋胡子的动作。在他的想象中,他似乎真的成了魏王!这不就把人物读活了吗?
有些人物,如《小英雄雨来》中的日本鬼子,寓言童话故事的反面人物,必要时也提醒学生,想想他们是什么人,然后去揣摩怎样读他们说的话。对坏人的话,学生往往会读得较夸张,这是孩子的特点,应当理解。如果太过头了,我便进行适当引导。
(六)
读出人物的性格。
性格和思想品德是有区别的,和思想感情也不能完全画等号。课文中的人物,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是十分鲜明的。
如《倔强的小红军》中的小红军、《将相和》中的廉颇和蔺相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洪教头和林冲等性格各异。在指导学生读这些人物的对话时,我便提醒学生注意这些人物的性格。性格把握住了,才能读好他们说的话;读出他们的性格,才能使人物跃然纸上。读出人物性格也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体会好、读好,范读是十分必要的。
(七)
读出人物的年龄。
《翠鸟》最后一段有这样几句话: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跟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逮他不容易呀!”
三年级的小朋友读老翁的话,当然没有一个不同声稚气的。我说你这么读,我觉得你不是老渔翁,而是个不到十岁的小渔娃。谁能把老渔翁的年纪读出来?”第二个学生读时,声音就立刻变粗了,速度也放慢了。于是第三个、第四个,一个比一个老,一个比一个读得有意思。别读了,别读了,再读你们就变成了八九十岁的老人了,早就该退休了。”在朗声中、笑声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朗读是多么有意思!
(八)
范读。
教练指导运动员投球、跳高,讲完了,常常示范一下,有的边讲边示范,所以说,示范本身也是指导。
老师的范读,也是一种指导,而且是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但范读要选择好时机。我一般不在学生读课文前范读,这样做,“告诉”的成分太多。
当学生读的不尽人意时,处于“愤”“悱”状态时,我才范读。即使这样,也没有强加于学生的意思。我总是这样说:“让我读读看好吗?”教低中年级,我的范读常常略带夸张,以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好的范读,不仅有指导作用,而且有启迪、激趣的作用。所以我备课首先备读。
实践告诉我们,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教学方法往往也就随之有了。好的教学方法,也是读出来的。
总结:
朗读要读出人物的轮廓,读出人物思想感情读出话外音,读出人物身份,读出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的年龄。也要注重范读。
(选自《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