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有气质的人吗?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所谓弟子,就是后辈小子,跟普通的小子不同,而是要预备成为君子的。在家要孝敬尊长,出门在外对朋友要友好相处,“谨而信”有点类似于“敬事而信”的意思了,做事说话谨慎认真负责才能获取别人的信任。
“泛爱众”,有人说是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有广阔的胸襟爱所有人,这种理解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对待自己儿子跟对待其他人一样?你把自己儿子带在身边照顾,那你能把所有人都带在身边照顾吗?所以这种理解有点偏颇。
“泛”就像是拿起一个石字扔向河中,泛起由中心向外的层层涟漪,中心内圈的是血缘最亲的父母子女,其次是亲戚朋友,再往外就是邻居、同乡,陌生人等。按照这种亲疏远近的次序去爱所有人,去分配你的爱,关系越近的就越爱,越远的爱的就越少。爱所有人,但不是所有人都一样爱。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的爱那种是墨子主张的“兼爱”,而非“泛爱”。
倘若到“孝”“悌”“信”“爱”,就可以做到“亲仁”,解释过来就是亲近仁德的人,那哪些人是有仁德的人,连孔子都不敢说自己是有仁德的人,所以有仁德的人是非常少的,去哪里亲近呢?所以这里的“亲仁”更准确来说是培养自己的仁德之心,争取做一个向仁德标准靠拢的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个人理解这句话应当是省略了一个字,则以( )学文,以“余力”学文?用剩余时间才来学习知识?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显然不对。这里省略的字应当是“仁”,以“仁”学文,用仁德之心来学文“。就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把能够修炼的部分都练得差不多了,应当还有其他的追求。这时候,我们再来“文”,学诗书六艺,包括一切语言的知识这些外在表现。所学到的一切知识都是用来修饰内心的仁德。
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比如一个人侠肝义胆,善良,仁义,但是外在邋遢,不修边幅,言语粗俗,这叫“质胜文”,这种人未免显得粗野。如果一个人外表温文儒雅,斯斯文文,但是内在狡猾,道德败坏,这叫“文胜质”,“则史”就是显得虚伪浮夸。只有保持内外兼修,表里如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现在通俗来讲,就是有气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