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在晚饭之后,独自一人去散散步,不曾想到眼前人来人往的生活气象却令我生情,冒出了要写下这篇随笔的念头。
继两年前的两次,这是自己第三次读这本书了,就像“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每一次不同的体会”一样,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福贵坚强的生活态度,还有在活着中生活的启发!
很多人说《活着》是一场悲剧的不断积累与扩大。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开始了故事的记述,因为缘分,让我认识了徐福贵这个年迈的老人,并由此开始了悲剧的上演。妻子家珍在整个家最需要劳动力时被诊断出了软骨病,无奈整日卧床不起;儿子有庆听说要救县长夫人,积极献血却被黑心医生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在产子的过程中又因失血过多,没有及时补充血液而亡;就在福贵夫妇正因儿女相继去世,陷入痛苦之境时,家珍又因不堪打击,散手人寰;二喜为了努力赚钱养活家庭,不料因施工队的一时疏忽,夹死在了两块厚厚的水泥板之间;本以为悲剧可以就此而止,让苦根和福贵两人相依为命,但是,生活却又向他开了一次玩笑——苦根又因为吃豆子被撑死……种种悲剧,让原本充满希望的老人变得麻木不仁,生活的种种温情也随着这些不幸消失的无影无踪,可余华先生并没有以这样的笔墨塑造一个脆弱不堪的徐福贵。其实,书中的福贵在输光家产后也曾变得奋发图强;在被抓去拉大炮后依旧没有放弃回家的希望;再到后来妻儿的相继去世与兄弟的离开,让原本一个完完整整的家变得支离破碎,最后只留下了他独自一人,却依然坚强的生活在徐家世世代代都生活的土地上……
而作品中的各种苦难,其实并不是余华先生刻意强加上去的,正因为福贵经历了种种常人所无法接受的苦难,才能在晚年如此平静的与“我”分享,也正因为经历过异常艰难,福贵才能明白活着本身具有的深刻含义——活着,真好。
最后以余华先生的感悟结束这篇随笔:“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写到最后: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仓促成文,文笔粗糙,敬请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