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苦做两三个小时,梳理《安塞腰鼓》的主要内容,作为第二课时,重点放在了赏析其语言特点。
也许自己对这样的文章还是缺乏独特的理解,大部分是引用了别人的材料。本来想着让学生好好自己先去体会,然后在此基础上给予引导,结果发现学生还是对语言文字不够敏感,一些概念的理解流于表面化,机械化。
比如排比和短句,往往读起来很有气势,而学生仅仅流于一种表面上的判断,至于他怎么读出来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气势,学生似乎并不能理解,而且也没想着要去深究。
当然,还是在于老师长期来形成的习惯,总是把问题简单化,重在灌输给学生结论。
从下午上课来看,也许是过于急于将课文里面的句子一一展示出来,结果讲到最后有点带着学生走的感觉,实际上找出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句子,带着学生读一读,换一换,让学生真正的从这种活动中感知到这种语言的魅力所在。
其实学生的问题不容易改变,老师自己的习惯也不是一会儿半会儿就能改变的,比如课堂上总是想多方面的呈现,结果面面俱到,面面不到,而且慌着赶课,结果又成了灌输。一再地提醒自己,以后课件一定要简洁,重点突出,一节课的课件限制在十张左右。
好多内容让学生去感知,这就需要老师设计出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
上午备完课,利用一切碎片化时间看了女儿最近的月考语文试卷,这次语文的总成绩相对比较高,原因是阅读理解和作文十分较少,但她心里并不踏实,觉得这是一次侥幸。
我对她说不管考好差,平时的测试重在找到问题,从问题出发,提升自己,对一些概念的深度理解,就是针对自己的弱点加强学习和探究,慢慢的积累,才能最终达到以不变应万变。每次的考试内容当然会有变化,而且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对一些大概念的理解,就是考察你的积累是否丰厚。
我女儿有这样的想法也很正常,有几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有强烈的掌控感呢?不都是在行走当中,不停地怀疑,不停地调整,然后不停地走向坚定和自信。
下午在二班上课,自我感觉效果不好,忍不住在课堂上就多罗嗦了几句,结果导致下课的时候又耽误了一会儿时间,学生为此是不满意的,总觉得二班学生内心有些浮躁。曾经有那么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沮丧感,可我知道,情绪可以有,但是情绪不能解决问题。
包括班里现在有些学生,一些基础性过关的东西完成不了,这两周我采取了一种高压态势,想看看倒逼能不能让他们改变,结果发现其实是很难的,有时候我也很怀疑到底是他们意志力的问题,还是能力的问题,我究竟能给他们帮助多少呢?比如说背文言文,他们真的背起来很困难,积累一些字词,他们总是拉到最后,如果不倒逼,他们会一直躺着不动,如果逼得紧了,他们挪一挪,动一动,但是需要后面持续不停地推动。
一个人长期养成的习惯,改变起来真的不容易啊。我只能劝自己绝不能像他们那样过于浮躁,很容易放弃,只能是我先不放弃,尽量想各种办法,改变一点是一点,学生想突破自己不容易,作为老师,我想要突破自己不也很难吗?
下午下班的时候,我骑着电动车,走在夜色之中,心情仍然不能平静,充满了对自己的怀疑,充满了对学生的厌烦。
每当这种时候,我都在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出发?目的是什么?千万不能用结果来考量当下的努力,更重要的是真诚的面对问题,尽全力去解决问题,我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那就打好持久战的准备,总之一切是为了人,为了人变得更好,不是为了所谓外在的这些荣誉面子尊严。
一个存在的事实,不是你想改变周围就能改变的,每个人都有他能力达不到的地方,只是对自己说尽力即可,而且加强自己的学习,提升自己,
不可做的就是一味地发泄情绪和不满,以此达到对学生的惩罚,更不能以所谓的讲道理来感化学生,这些都是没用的。
最有用的是不停地提升自己,优化自己的课堂,多去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从问题入手,解决一点是一点。总之,一个核心的目的就是为了彼此共同的发展,各自都有提升,各自都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