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信息透明化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包罗万象,我们坐拥海量信息,似乎没有我们不通晓的事情,没有我们点评不了的对错。
可是面对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我们是否问过自己,此类信息除了增加谈资,占据脑容量,是否对我有实际的意义呢?
那真正有效的信息从何处搜集?
何为有效的信息
使用第一手信息
特别是跟自己饭碗相关的事情。
所谓的第一手信息,就是没有经过任何人过滤的信息。
于我们而言,第一手信息略为困难,因为很多现场我们无法到达。但是第一手信息的珍贵之处也在此,所以若是关于自己安身立命的事件上,请果断利用第一手信息。
以制造生产为例,站到生产与调度的第一现场,与第一线人员聊一聊,也可以动手进行某项作业。
听起来这是非常基本的事情,但是很少人能做到,特别是被称为优秀或者聪明的人,越是习惯从各种读物及二手信息中获取线索。
二手信息很多时候是从众多对象中,巧妙抽取出来的某一个片段而已。二手信息所呈现的“事实”,是信息呈现者希望我们看到的事实,带有诸多的主观操作与导向。
因此建议花费几天的时间,集中接触第一手信息,这样我们会对已经或将要从事的事情有切身的体会,为下一步行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掌握基本信息
搜集有效信息除了从第一手信息中获得感觉,再者要将基本常识与基本事项加以整合,利用MECE原则审视补缺。
避免自己“拍脑袋”做决定,确定自己所处理领域内的基本知识与事项最为重要。
比如,若是我们想要分析行业中的竞争关系,那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所提出的“五力(five forces)”模型是分析竞争关系的基本知识。
1. 业务上游(供货商、供应企业)
2. 业务下游(顾客、买家)
3. 业界内的竞争关系
4.潜在进入者
5.替代品
对于分析竞争关系,波特五力模型并不能全部覆盖。比如我们还需要分析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与创新等等,但若是连波特五力这一基本知识我们都不了解,那只能是无头苍蝇,四处乱撞,更谈不上有效信息的搜集了。
避免信息搜集过头或了解过头
信息具有关联性,所以搜集信息时要把握好信息的深度,不要搜集过头。
因为搜集信息的效率有限。当信息过多时候,并不能帮我解决问题,反而是令事情错综复杂。
搜集信息的努力,时间与所获得的信息量在一定时间内是成正比的,一旦超过某个程度,迅速吸收新信息的速度就会慢下来,那我们就成了事倍功半了。
了解过头有重大弊端。
比如,对某个领域了如指掌的人,要产生创新与变革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自己所知道的信息完全覆盖掉自己的新的想法,任何新的想法都可以被快速的扼杀在已有的信息中。
这也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对于自己的事情“了解过头”,禁忌或者理所当然的刻板印象束缚自己,无法产生新的想法,采取新的行动,只能跟推磨的驴子,蒙着眼在磨盘旁边,一遍一遍,周而复始,所以我们需要旁观者的清明。
越是聪明、优秀的人越是容易到达“了解过头”的状态,难以逃脱知识的钳制,所以要警醒。
人在对某个领域产生兴趣的初期,会有诸多疑点与兴趣,不断搜集信息,得到答案的过程会加深对自身的理解,与已有的观点碰撞交汇,产生新的想法与观点。
若是这些新的想法与观点一直不断涌现,那就是尚未达到“了解过头”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