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个月我加入了好几个读书社群,大部分是豆瓣加的,有一个付费的,是以前微信上的一个好友发起然后加入的。
今天来谈谈加群以来的感受,以及对于怎样建设读书社群的一些个人看法。
读书本来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为何要建立社群?主要有三个原因:
督促。这个是大家组群最主要的目的。互相监督,战胜自己独自读书时的惰性。采取的方式一般来说是打卡,每天在群里发今天自己读了什么书,读到多少页。还有的群要求严格一点,要求发读后感,书评,每周或每半月的频率,完不成就踢出群。交流。一个人读书难免寂寞,读书的过程中有所体悟,会有忍不住会有与人交流的冲动,读书社群很好满足了这个需求。自我提升。这个是高级一点的需求。读书的目的不止是娱乐、打发时间,还是很好地理解世界的途径,也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抱着自我提升的目的读书,反过来也让读书更有效率。输出让输入更有效。我所加入的读书社群,都是基于三个目的中的一种、两种甚至全部目的而建立。那么加社群真的有用吗?就我潜伏三个月的情况来看,社区的有效性,按前文所列的三个目的依次递减。
第一个目的是打卡。由于打卡是一个很明确,很简单的行为,打卡读书社区还是能保持一定的活跃度的。但打卡的优点是它的明确和简单,缺憾也同样源于此。因为简单,很多社群成员到最后成了为打卡而打卡,而忘了最终的目的是读书。
第二个目的是交流。交流比打卡更进了一步,更多的关注读书的收获,而非仅仅是读书的仪式。以交流为主要目的的社群,刚开始一般都能保持较高的活跃,一天能刷几百条消息。但运行一个多月后,热度渐渐降低,最后成为死群。分析其中原因,我觉得大家刚开始由于新鲜感聚到一起,所以都很活跃,但一旦新鲜感丧失,就会失去说话的欲望。
最后的目的是自我提升,这也是最难运行下去的一种读书社群,一般都会强制要求按频率提交读书心得。能够保持足够自律,坚持很久的人,毕竟是少数,这也是现实世界只有少数人能够成功的原因。这种社群运营到一定时候,大多慢慢消亡。
我加入的那个唯一的付费群,就是自我提升群。这个群,按照群主的劳动量来说,值得票价。因为群主除了需要每周固定时间搜集、整理社群成员发表的读书心得,还要不辞辛苦地调动群内气氛,给成员们鼓劲打鸡血,引导话题,维持讨论纪律,等等。然而,即使群主如此辛苦,这个群在运行三个月后,还是慢慢失去它的最初的活力。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被踢出群的成员也越来越多。
持续的高质量输出,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真的能够坚持下去的话,对于我们提升自己,获取成功,确实会有帮助。但收益越大的事情,往往意味着需要付出越大的努力和代价。简单的付几百块钱入群费,并不能一定帮我们提升能力,获取成功,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建群的目的,还是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引导,帮助我们找到那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经过三个月的观察,我也看到了一些社群建设方面的问题,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吧。
1.打卡或者定期提交读书心得,作为一种仪式感,还是值得保留,但应该注意引导成员明了:打卡不是目的,而是途径。读书心得如果不是真情实感,不如不写,切忌拼凑,为了完成任务而写。
2.必要的交流是必须的。但一般的社群,交流等价与聊天。需要注意的是,随意的聊天不是严肃的交流,对于我们读书社群有害无益。我们应该提倡严肃的交流,而摒弃随意的聊天。为了让交流更加高效,高质,可以设定一个主题,让成员就这个主题发表各自看法。还可以让成员互相点评各自提交的读书心得,这样不仅活跃了社区气氛,还可以共同提高。
3.付费群的质量更高。免费的东西其实是最贵的,因为免费偷走了我们的时间。因为免费,我们不会重视,因为不重视,我们的效率会降低。在付费群,因为付出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我们会更加珍视每一次的提交心得,每一次的交流。虽然付出了一点点金钱,但收获了更高效的成长体验。群主的角色很重要。
4.群主不仅因为身份必须以身作则,必须更加努力,而且还能够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这种压力对于个人成长是一个很大的激励。但人的精力、时间和承压能力都是有限的,有时候群主会有私人的事情,有时候群主也会有倦怠,这都可以理解。但群主的身份又很关键,很多社群就是因为群主放松的原因,导致社群衰落。所以,更好的办法是群主轮值。这样不仅降低了因群主个人原因导致群衰落的风险,而且也让社群其他成员可以在群主的位置上得到更好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