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拾一,一个职场内容创作者。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自我效能感,
它由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
它说的是,我们对自己能不能利用所拥有的技能,
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也就是面对困难的任务时,
你相信自己可以完成吗?
自我效能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选择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生活中会表现得更自信积极,
面对困难会选择挑战而不是逃避,工作效率更高。
美籍华人作家刘墉的儿子刘轩曾在2015年关于“幸运者”的演讲中,
引用了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他从一个7千多份的调整报告里,得出一个结论:
“那些凡是认为自己幸运的、做很多事都能成功的人,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
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与一个人能不能把事情做成密切相关。
那么我们要如何培养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拾一给大家两点建议。
一、设置一些可以达到的目标,并不断获得正反馈
自我效能感与我们过去的经验息息相关,
如果一个人在过往受到不少打击与挫折,对自己完成某些事的能力产生了习惯性的自我怀疑,
就会容易低估自己的能力。
比如,面对一件明明有能力做的事,也会习惯性地退缩或害怕,
嘴上经常说的就是“这个我不会”、“我做不来”。
这在我们学习时也有体现,
比如你兴致勃勃拿出一本数学题要练习,
结果做一题不会一题,是不是就很容易丧失对学数学的信心,
甚至觉得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
可是假如你从简单的开始,做一题会一题,渐渐你就会建立对学数学的成就感。
也就是多次成功带来的正反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做这件事情的自我效能感,
减少这件事情带给我们的恐惧。
当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要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个很难的目标,
而应该把任务拆解成跳一跳能达到的小目标,
这样我们才会有信心,可以不断挑战
在任务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你得到的正向反馈越多,
自我效能感就越强,任务后期遇到挑战时也会更有韧性去克服。
二、看看相似的经历或借鉴其他人的成功经验,寻求鼓励
我们都会有这么一种经历,
当你觉得自己不行,想要退缩的时候,如果这时有人告诉你:
"旁边那个比你差的小王都完成了”,
你是不是会突然觉得好像也可以试一下。
这是因为,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通过坚持努力而成功,
会让我们产生代入感,进而加强自我效能感,
同理,看到其他人虽然十分努力却仍然失败,会降低我们对这件事情的信心。
所以当我们遭遇困境时,不妨看看相似经历的人,他们的做法及成功经验,寻找榜样的力量。
最后总结一下,当我们面对“我能解决吗”、“我能行吗"这些问题时,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任务,这一自信程度就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越高,你完成工作任务的可能性就越高!
好了,今天就到这儿
下期,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