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对霓虹国产生兴趣并开始研究,让我推荐一些书或作者,我能报出的名字有,太宰治,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虚荣的话我也想推荐以上大作家,可其实他们的书我一本也没读过。我真正读过的是村上春树,东野奎吾,乙一,岩井俊二。这些就是日本的王朔莫言刘震云啊,因为小说读起来轻松有趣,滋味十足,但说出来却一点都不提气有面,一点都没庙堂高深。再有读过福山《历史的终结》罗伯特清崎《穷爸富爸》,可这些都不算霓虹国本地人的。我个人并不觉得《菊与刀》写出了霓虹国的精神所在,作为畅销书它确有自身的逻辑语境,但对于读者尤其是他国读者,它反而是一个严重误导,让我们太容易或者说太轻浮的就给这个国家贴上了菊与刀这样的两面性标签。本尼迪克特连日本都没去过,就敢用西方的逻辑推导,把日本国民性用耻感文化和赢得尊严给解构,这姐姐应该到日本去多吃点sushi和撒西米再动笔会更能了解日本人是怎么回事。
私下一直认为,任何一个作者写出来的书都不足以让别人去了解一个国家,也许充其量只能勾勒出一个大概的轮廓而已,而这轮廓中的细节或者色彩,却又被作者们描画的似是而非,最后的成品竟然变得有些四不像了。因为即便是最正直的学者,也会受到自身价值观的导向,在行文中带上自己的观点,或褒或贬,终究难以完全客观。而且一个人的力量,在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国家地貌”,再到“国民性”这些几乎是无限大的范围下,去描写和刻画,最终结果无疑与盲人摸象一般片面。个人推荐,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应该是田野调查。彼得海斯勒用《寻路中国》和《江城》这样的优秀写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自己的全新视角和切片方式。其实就是学学梁朝伟喂鸽子的潇洒,买张机票飞去,扎进菜市场里,坐进居酒屋中,蹲在公厕马桶上。国民性,民族性,都能有了清楚的体察和体认。
这里接着上文说个外人内望其实是盲人摸象的例子。《午夜食堂》和《孤独的美食家》都是我的菜,深夜里的一碗酱汤温暖治愈,真正让人留恋想念。可是刚刚推出的新一季《午夜食堂》被Netflix接手后,彻底破坏了原有的味道和感觉。譬如上一季中有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孩子把父亲的骨灰遗留在了店里,因为情感的纠结而没人来取,直到后来那个孩子打开了心结回来取走了骨灰。整个故事的发生、展开基本都发生在小店里,完全符合戏剧的三一律的结构,再加上日本特有的慢、默、忍的气氛和背景,构造出独特的美食美学。新一季,美国制片人按照好莱坞思路,给人物加了更多的对白,加了更多的外景,甚至为了加快剧情推进会切到人物回忆的时空里去,看得我快要崩溃了。受不了这帮美国佬,着什么急啊?午夜食堂的要义和精髓就是午夜的旅人独自徜徉和慢慢回想,话语很少,缓缓的诉说。故事的展开,根本不重要,讲故事就不是目的所在,仿佛茶道根本不是为了喝,而是为了打茶的过程。
说到日料,好久没吃了。在朋友那儿还存了一大瓶清酒,该是找个时间把它解决掉了。上海的冬天和日本一样的清凉,一起坐下,一碗酱汤,一壶清酒,一截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