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紧制度螺栓 让“紧日子”成为常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治理铺张浪费,刹住了一些曾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奢靡之风,攻克了一些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使尚俭戒奢的良好风尚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党中央对《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作了修订,聚焦当前各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表述、新要求,进一步筑牢清风正气的制度堤坝。

厉行勤俭节约,是对优良品格的坚守。“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中,崇俭戒奢更始终是一个鲜明标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历史时期,留下了“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与革命事业”、延安窑洞里的“兴国之光”等一段段佳话,涌现出三五九旅、雷锋、王进喜等一批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先进典型。奋进新时代,“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示范作用,“勤俭办一切事业”成为共识和习惯。可以说,正是凭借着这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我们党才带领人民跨越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厉行勤俭节约,是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尽管今非昔比,但中国依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更何况,浪费现象多源于作风之弊。比如,讲排场比阔气,往往是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使然;过度的“痕迹管理”导致“纸张上的浪费”,根本上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反浪费可谓锤炼作风的有效切口,久久为功地抓下去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大变局的形成。当前,国内外形势愈加复杂多变,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保持战略定力,推进改革发展,优良作风是根本保证。

厉行勤俭节约,是实现发展的重要价值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人走向现代化生活,必须走资源节约、能源低耗之路。高质量发展并不是生产消费的反复叠加、经济总量的无限扩张,而是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以粮食安全问题为例,端稳端牢中国饭碗,不仅要从生产端重视粮食稳产增收,还得从消费端绷紧节约这根弦。更关键的,“省”不是“抠”,而是为了把资源更好地用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来。以政府“过紧日子”换百姓“过好日子”,这一增一减之间,凸显的是国家发展的民心账、价值观。

厉行勤俭节约不是空洞的口号,更不是一阵风。近些年,“车轮上的腐败”“舌尖上的浪费”“会所里的歪风”等显性问题大大收敛,但改头换面的超标接待、违规吃喝等仍未绝迹,可见奢靡浪费等作风问题具有极强的顽固性、反复性。此番《条例》的修订是一个新的契机,我们要在落实中对标对表,深入查摆问题,尤其要刹住浪费的新变种、新形式,让“过紧日子”成为一种习惯。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正将勤俭节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一碗饭、一瓶水、一张纸做起,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以良好政治生态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麻线乡人民政府 王皓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