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源于一次手术的抱怨,真的有效吗
前段时间,因为身体问题住院手术(微创手术,目前恢复尚可),在手术前夕,情绪着实崩溃了一把:
身体的这个病灶,源于4年前在职场中遭遇的“大恶心”(不仅仅是被设障碍、阴阳不公,还有心机女当道和职场骚扰等——当然,自己最终一个人硬抗过来了,为自己的坚强点赞,且请大家放心,目前远离烂人烂事后,各方面也渐渐回暖,同时我知道我会越来越好,因为我本来就是闪闪发光的),且当时工作环境中有相当一部人知道,但本着“吃瓜看热闹”的心情,大家或选择做“看人杀人者”,或选择利益为先,用舆论将事情引向反面。虽说“凡所过往,皆为序章”,但对曾经习惯向内反省和过度内耗的我而言(虽然现在我也时刻保持自省,但告诉自己切不可过于内耗),当所有的负面情绪和消极想法积压于心时,渐渐地,这些“黑色能量”化作身体几个部位的结节,也终于到了某个部位“不得不”处理的时候。
手术前夕,看着病例上赫然醒目的“四年前发现(病症)……”,我脑海中的“黑色记忆”又一次翻涌而来,且我的情绪也在“过往伤疤”和“即将手术”的双重压力下崩溃了,本着“谁的课题谁承担”的处事原则(这也是我涅槃重生后坚持的处事原则),我做了目前工作以来最大胆的一个行为,那就是打了一个电话给单位的领导——当年事件的知情人和决定让真相掩盖的决策者之一(这次手术,自己默默完成相关报备和请假事宜,除必要知情的个别同事,我并没有声张,而这也是自己一贯的行事风格)。
电话的开头还能做到有礼有节:“不好意思在这个时间(当时正是工作时间的午休时段)打电话给您……”,但后面的内容却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当年的事情什么时候才能给出一个公平的处理结果?为什么那些人还可以洗白且身居职场的关键职位? ”
当然,这样的电话只能得到“过去的都过去了”、“现在还有人给你设障碍吗”……的回应——意料之中但至少让我当时的情绪缓冲了一下。
可是,事后复盘(当然,这不是内耗地反思,而是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自己“情绪发泄式”的抱怨,又想到职场中(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嘛)那些“耍心机求利益式”的抱怨,再想到电视剧里一边抱怨一边操持家务的妈妈……我不禁思考:
抱怨究竟有没有意义?
为什么有些抱怨会让怨气越积越重,而有些抱怨能解决问题?
我们该如何减少抱怨,让自己回归平稳沉静的心态?
-2-人人都会抱怨,但人人都讨厌“习惯性抱怨”
从情绪释放的角度来看,抱怨是人之常情,毕竟生活不易,我们不能时刻保持乐观积极,当感到失望、委屈、伤心、难过时,以抱怨的形式发泄一下负面情绪(以我自己手术前的抱怨为例),是最自然的反应,也是对自己最基本的保护:抱怨是情绪的宣泄。如此看来,抱怨是有一定意义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将抱怨当成一种习惯,且处理消极情绪的方式仅限于抱怨时,就会成为“习惯性抱怨者”(这区别于“祥林嫂式”的反复诉说)。
习惯性抱怨者的典型特征是:哪怕所抱怨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或改善,抱怨的心态也会存在惯性,让人停留在负面情绪中,需要反复地宣泄、不断寻找新的问题继续抱怨(“习惯性抱怨”的定义参考KY公众号)。长此以往,习惯性抱怨者会丧失获得稳定情绪的能力,用消极思维看待所有事情,在伤害自己的同时,也会给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带来破坏,越发将自己置于情绪困境之中。
不仅如此,每一次抱怨都相当于又一次“撕开伤口”,在如此负面情绪的循环里(所以说,“多想点美好的事情”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习惯性抱怨者会因处在灰色能量中而渐渐丧失改变的动力,且动力越弱,越容易引起更多的抱怨,反复循环,生命的白色能量就会越来越少,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低。
-3-先好好抱怨,再好好改变
如上所述,抱怨是人之常情,我们无法完全杜绝;有一定意义,比如情绪宣泄,但习惯性抱怨害己伤人,又不值得提倡——那么,我们该如何好好抱怨呢?
正如所有能力都是可以锻炼的,好好抱怨的能力,也可以后天养成。
1.抱怨之前,先自我觉察
当我们准备抱怨时,可以有意识地给自己留一个“情绪缓冲带”,问问自己“因何抱怨”、“抱怨了多久/多少次”、“这件事情给我造成的伤害是什么”、“这些伤害可以解决或止损吗”、“我真正希望的是什么”、“我是不是该为这件事情继续负责”、“还有没有人需要为这件事情负责”、“我现在可以做些什么解决问题”……
诸如此类,也许上述问题的缓冲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让我们不被黑色能量控制,帮我们争取到喘息的空间。
2.试试工具性抱怨
工具性抱怨是在抱怨的同时增加一个“我可以采取(什么行动)”的环节。
比如,又要被爸妈拉去相亲了,真烦,我该怎么糊弄一下呢?
领导又要让我们加班了,又不给加班费,真当我们是牛马啊,我怎么让自己的“被迫“加班舒服一点呢?
最烦迟到的人了,下次再不约Ta出来逛街了,Ta还有半个小时才到,我该怎么打发时间呢?
诸如此类,在抱怨的时候有意识地选择工具性抱怨,我们渐渐会发现,自己抱怨的频率减少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3.抱怨归抱怨,自我奖励也很重要
常言道:“尽人事,听天命。”当有些事情真的不是我们自己能掌控的时候,比如下班路上突遇暴雨,及时进行自我奖励是我们“最后的挣扎”。一杯奶茶、一部电影、一段音乐、一份甜点、一场电影……人类开发种类如此繁多的娱乐方式,不就是为了“哄”自己开心、快乐吗?让现代化的娱乐方式扫除我们的情绪阴霾,我们,值得拥有!
-4-在必要的情况下,有意识地明确责任或寻求帮助
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很多事情,是不需要我们自己一个人承担的。
“谁的课题谁负责”的潜在含义是,这个课题真的只需要我负责吗?如果不是,那么在承担自己那部分的责任之后,要勇敢地向其他当事人明确责任,也许对方不会承认,也许问题不会得到及时的解决——不然也不会有”抱怨“了,但“明确责任“,已经是抱怨者从”固步自封“的弱者转向“打开心胸”的强者的关键一步了。
不仅如此,身边可信任的亲友或者专业的心理医生也是我们减少负面情绪积压的同盟者。
时代在发展,以”不抱怨环境“作为”强者“的评判标准已然成为过去式。在如今节奏愈快且内卷愈烈的现实环境中,真正的强者,是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却依然能够”做自己“,且用心关照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人。
敢爱敢恨、敢想敢做。”人无完人“,活得完整,远比做得完美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