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人们总会低估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一样,人们也总会低估彻底解决一个问题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投入的时间(写完全文回头看,可能把“人们”换成“我”更合适一些)。
前段时间,读了一本关于目标设定的书,当时很兴奋,以为困扰自己很久的「如何制定目标」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如何制定一个能够对自己产生积极引导的目标?可以借助OKR这个工具,首先制定一个稍有难度的目标(O),其次为目标匹配关键结果(KR),所谓关键结果就是说,达成这些结果,就意味着目标可以实现。
举个例子,当时,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关于阅读的月度OKR。
目标(O):提高阅读效率。
关键结果(KR):
KR1:每天早起阅读1h;
KR2:每天摘录至少5条金句;
KR3:每天阅读金句10min;
KR4:每读完一本书做9Q;
KR5:每周一篇读书心得。
过了一个星期,发现无法执行,外加当时读了另一本书,意识到自己的KR不够客观,于是进行修改,在每一条KR后面加了次数,分别为,30、25、20、6、2。也就是说,对于KR1,每月需要完成30次;对于KR2,每月需要完成25次......
当时以为这样的目标更有可能被落实。结果,到今天,意识到这个目标,这个已经经过一次“客观分析、理性调整”的目标依然不够合理。不合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制定目标的时候处于情绪周期的高点,会对自己产生过于自信的预期;
制定目标的时候全部注意力都在目标本身,没有考虑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状况,导致目标几乎没被推进,遇到的状况有以下几点:
11月初,开始进入状态的下降期,行动力只有之前的五分之一;
当时给自己匹配了过多的关键结果,在状态低迷时期,单是看到这么多关键结果就导致心力不足,所以干脆一个都不想做;
过程中遇到中断后,不知道该如何重启;
没有养成记录的习惯,到今天,发现只是零星地记录了几次践行情况,导致KR的进度无法追踪。
基于以上挫败,有以下几点感受:
别高兴得太早。自己确实有「情绪易激动」的习惯,比如说,了解到一个新知识,会很兴奋,以为顷刻间就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某个问题,以为瞬间就能脱胎换骨,所以,经常在文章中也会流露出一种自以为是的冲动、一种高兴过头的不克制。回头看过去的文章,会感慨,当时那个写文章的人是我吗。
一个知识究竟能不能为自己所用,需要时间和实践。就说目标制定这件事 ,书里说,首先目标要具有一定难度,是那种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那么对我来说,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应该是怎样的?建立适量阅读的习惯还是提高阅读效率,现阶段的我更应该选择哪一个当做目标?其次,关键结果要聚焦。可是我却罗列了好几条关键结果,犯了贪心的毛病。第一次制定OKR就遇到挫败的经历让人意识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一定会衍生出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OKR没能顺利践行,说到底是因为自己没有具备践行OKR所需要的综合能力。比如,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保持记录的能力、顺利穿越情绪/状态周期的能力、及时调整的能力,不一而足。现阶段要做的,是遇到什么问题,就去解决什么问题。
直面不足,理性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