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些书,欠下了几篇读后感还没写。与其说补上读后感这是在还债,不如说是我在为了让自己的小世界回到正轨所做的一丝努力。
或许因为太久未尝过好运的滋味了,我甚至开始质疑自己有些倒霉了,人就此消沉。可在读完《岛》之后,才明白自己所经历的甚至连不顺都称不上,更何况倒霉。克里特岛海岸以北的斯皮纳龙格岛,如果你在1930——1957年间与它隔水相望,也许你会以为那座岛上的麻风病人面临的只有孤零零地等候死亡的绝望。但如果你能有幸踏上那座岛,那么你会发现你所及之处满是希望。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以女生阿历克西斯探寻母亲的过去为开端,逐渐揭开其家族中两位麻风病人的经历。在那个谈麻风色变的年代,伊莲妮,即主人公的曾外婆;玛丽亚,主人公的外婆;先后因麻风病被送往隔离区——斯皮纳龙格岛。伊莲妮和玛丽亚这对淳朴的母女,当得知自己患有麻风病时,依旧积极的生活。那座岛上的居民们,也如同她们一样。在当时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麻风病人所承受的痛苦远比我们今天想象得要更多。伊莲妮没能走出那座岛,但她将自己的身为教师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她如母亲一般带大了将病传染给她的孩子,甚至将他也培养成了岛上一名优秀的教师,让岛上所有的孩子们接受好的教育。
玛丽亚,在以为自己要得到幸福时——即将订婚时发现自己患病,当她踏上那座岛时,她比母亲伊莲妮要幸运的多。那座岛上的社会系统已然被更加有序的建立起来,她也渐渐明白自己差点儿与之订婚的那个男人并非自己所爱,那个男人也并非真的爱自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那座岛上,她遇到了守护他的医生克力提斯。由于医生研发的新治疗方案,玛丽亚得以康复活着从那座岛中走出来与家人团聚,其他麻风病人也如此。
我为何认定那座岛上的人们没有被绝望包裹呢?原因就是在于岛上的人们努力在还原一个他们未上岛之时的社会秩序,甚至比以前的更好。“在那座岛上,最琐碎的事情,和疾病与死亡等大事一样都被期待着、思考着。”在已知生命临近的情况下,依旧能不自暴自弃,依旧精致的生活,这难道不是一群真正值得尊敬的勇士们吗?相比于此,我这消沉倒是十分可笑了。
玛丽亚的生活态度与姐姐安娜的生活态度完全不同。玛丽亚谨慎本分,一心顾家;安娜轻佻放纵;最终姐妹俩的结局也来了个大反转。
安娜,嫁了一个爱她的富绅,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出轨纵情,最后被丈夫枪击毙命,家庭破碎,留下一个幼女——索菲娅,即主人公阿历克西斯的母亲。
玛丽亚,历经波折,寻到了幸福,最终成为索菲娅的母亲,呵护她成长。
这两姐妹的对比,只是作者为了凸显人物的一种对比方式。可如何去珍惜幸福?不更是我们应当去学习的吗?
至于未来能否幸福?借用文中的驻岛医生拉帕基斯的一句话来解惑恰为合适,“我不大相信自己,可是我看到有信念是多么好,它本身就是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