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为了不成为作者
之前有段时间我读书喜欢画思维导图,现在放弃了这个习惯,因为读书不是为了全部理解作者的思想。
读书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应试教育式读书,一种是和作者聊天式读书,比较常见的是读虚构作品小说的时候我们是和作者聊天式读书,是为了读的爽。读非虚构的时候我们更多是应试教育式读书,想把书中的主题思想、思考框架这些都整理出来。
应试教育式读书,大多数人是不喜欢的,比如老师让你背下来的化学公式,但是在生活中你发现没有用武之地。和作者聊天式读书,多数人是喜欢的,比如你遇到了问题和一个牛人聊天,聊完之后发现知道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了。但是大多数人读非虚构类的书都是用应试教育式读书,所以都很抗拒读书。
我的很多朋友跟我说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书,我觉的你给他买漫画,就是班里同学都在看的动画的漫画版,他一定会喜欢看的。朋友想让孩子读的是《怎样写好作文》然后总结出来方法论,孩子自己想读的是《火影忍者博人转》。这就是应试教育式读书的缺点之一没有兴趣不想开始读书。
我有时自己想读一些书比如《资治通鉴》,发现很难开始,因为总想总结出来作者的思路或思考方式,而且这可是300万字的文言文写成的书。当然我读网络小说的时候300万字算个屁呀。这就是应试教育式读书的另一个缺点,完美主义,也会导致不想开始读书。
我们可能会害怕给孩子看漫画,和像看小说一样看《资治通鉴》这样不好,担心孩子看漫画学不到东西,其实给孩子读《怎样写好作文》可能也会学不到东西,因为不感兴趣的东西是很难吸收的,孩子看漫画可能会过度到看别的书,比如我的孩子特别喜欢读《假如历史是一群喵》这是一部以猫为主角的讲历史的漫画,所以孩子现在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甚至因此开始对一些政治学感兴趣了。
另外担心这样读《资治通鉴》会不会遗漏一些重要的东西,还是那句话,不感兴趣的东西是很难吸收的,有些作者用的思考框架是完全相反的,比如李笑来说要一字不差的阅读,马斯克说阅读要快,找到重点,一天最少要读两本书。我以前就对速读感兴趣,所以从来不会一字不差的阅读,我囫囵吞枣的读过一遍《毛选》,当时觉得没什么意思。后来我开始对教员处理事情的方法感兴趣,于是我从毛选里找了《矛盾论》《实践论》《反对本本主义》三篇文章朗读了十遍。然后又从《陈云文选》中找了《怎样才能少犯错误》《怎样使我们的认识更正确些》《身负重任和学习哲学》《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四篇文章也朗读了十遍。而且每次朗读都会有新的收获。所以不用担心遗漏什么,感兴趣了可以重读很多遍。
两种相反的思维框架可能都是对的,但是我们要有自己的框架,把别人观点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拿来扩充自己的框架,我最近对佛学感兴趣,我想像佛陀一样有智慧,但是我不想像佛陀一样能做出割肉喂鹰的事情。所以我只把佛学禅宗的蕴这个概念拿来用,比如看美女不是美女而是皮囊包裹着心肝脾肺肾的集合,还是未来可能的老美女、可能的整容过度的人造美女、可能的受伤变丑的丑女的集合。我的理解甚至未必对,但他能帮到我思考解决问题就行了。
所以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成为作者,而是为了让作者的思想为自己所用,要和作者聊天式的读书,我们觉得对我们有用的就拿来用,没用的就先丢掉,要反对应试教育式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