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还是信息爆炸带来的集体时间焦虑。人们都在学着高效省时,甚至连交流都追求精简有效、目标明确。这几年流行一个词叫“无效社交”,是现代社会发展与个体心理需求演变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说的直白些,就是从“共同体”到“个体化”的演变。过去传统乡村主要由亲属、邻居、同事构成,社交圈相对固定,属于社交强链接,目的是构建生存与归属感,如今社交工具繁多,社交对象广泛而短暂,因此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大量的社交不再服务于稳定的共同体,加上可支配时间短缺,生存压力和生活空间有限,人们对社交的功能性就产生了个体需求。
在我看来所谓无效社交,并非是没有目的和意义的随意畅谈。社交媒体的影响下,那种宽而浅的链接才是消耗了大量精力,却无法提供深层情感支持的无效社交重灾区。好友数量、点赞数、评论数更像是社交资本的产物,忙于维护数百个“点赞之交”,却忽视与少数知己的深度畅谈,真正是得不偿失。在虚无缥缈的网络世界,我们习惯于展示精心修饰的人设,营造一场场策划完美的表演,在这种无法实现真实的自我暴露与情感共鸣的互动中,人是会感受到疲惫和空虚的。大量无回应的留言,没有情感的问候寒暄,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无效社交”在很大程度上是指这些需要你戴上社交面具、耗费大量心理能量却无法获得滋养的社会活动。总结了一下,这些活动有个共同特点“短频快”。
人类基因中有一种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是心理健康、关系构建和存在意义的核心,那就是对深度交谈的需求。过去,孤独可能被视为一种失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会享受高质量的独处,这是一种高级别的深度交流,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和情感的觉察。两三个好友的下午茶,没有所谓的主题和目的。仅是思想的碰撞与孵化,足够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深化对自我的认知。在互相讲述自我经历、感受和反思的过程中,整合理解自己的生命故事,为过往赋予意义,在与另一个灵魂的真诚互动中,确认存在的价值。与家人的交流可以更简单,做孩子的倾听者,不为回应只为理解,不打断更不急着给建议,全身心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和话语背后的含义,用沉默唤醒思考,给情感沉淀的空间,允许更深层的思维浮现。
深度交谈是人类灵魂的氧气,在一个人工智能可以完成许多任务的未来,人更需要回归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本质中,实现人类独有的共情、脆弱、好奇与智慧的交织。去和爱的人,和值得信赖的人,卸下伪装和防备,真正的长时间有深度的交谈吧,成为彼此的灵魂滋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