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山东泰安地区夏季雨量一直偏少,近些年尤甚,整个夏季都不怎么下雨。时值仲夏,连日来,艳阳高照,赤日炎炎,大地蒸腾,就连吹来的风都是热的,特别是到了中午,室外气温更是高达37°左右,路上的行人总是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的,尽量少地暴露在太阳下面,即使在路上等红灯,也尽量挑选有树荫凉的地方。好在,昨天夜里,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终于又轰轰烈烈地下了一场大雨,算是今年夏天第二场正儿八经的雨。忽然,就想起了苏轼那个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最近网络上有人提出苏轼和李白到底谁才天下第一人,这个问题还真不好下结论,因为二人处于不同的年代和背景,而且一个是词人一个是诗人,没有太多可比性。但是,毋庸置疑,苏轼是当之无愧的旷世奇才。他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候,不是20多岁时因大文豪欧阳修的盛赞,名动京师;也不是中年时东山再起,入龙图阁,官至礼部尚书;而是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那段岁月。彼时的他,身处低谷,却以豁达潇洒的情怀,创作了一首又一首传世名作。诸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自打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以后,苏轼在黄州城东门外开垦了一处荒田,躬耕东坡,自建房屋,名曰雪堂,给自己安了个家,过起了幽居生活,自号“东坡居士”。平时,每日或出入于阡陌之间,或放浪于山水之中,超脱尘俗,物我两忘。如此这般,转眼就过了三年,他36岁那年,一个夏日的雨后,空气清新,苏轼出来散步,只见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他的墙院周围,充满了诗情画意。天高云淡,落叶纷飞,翠竹盈风,鸣蝉阵阵,红蕖照水,心事还在夏夜里辗转,眼前已然是一派初秋的清凉。苏轼略一沉吟,一首《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就问世了: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苏轼这首《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其贬谪黄州时期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整首词突出采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表现了苏轼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词中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白鸟、红蕖九种景象,远近结合,动静结合,情趣盎然,诗情画意,接着才点明所有这一切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了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最后结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化用了唐人李涉的“偷得浮生半日闲”,浑然天成,又深化了全词的意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将他自己那种随缘自适的心态写到了极致。
人们总是喜欢在冬季怀念夏日的温暖,在秋天怀念春风的和煦,总是怀念逝去的季节,总是不满足现状,总是能找出当前季节的不如意。其实,透过苏轼这首词,我们可以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时光流转,四季更迭,季节还是那个季节,古时的春夏秋冬和现如今的春夏秋冬也没有什么太大不同,不同的是人的心境罢了。凡事要看得开,随缘而适。人生最好的态度,不是一路飞奔,而是珍惜当下,用心去欣赏,去热爱,每一个季节都是岁月的馈赠,感恩每一场花开,感恩每一次叶落。在众芳摇落的季节里,携一缕清风,看白鸟翻空,听一帘雨落,嗅红蕖花香。感恩季节里的每一场遇见,风轻云淡地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