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浅谈知行合一

一直以来知行合一争议不断。在此也谈一谈对知行合一的通俗理解,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来述说:
(一):知是知觉,是初心直觉。
这里知行本一,是自然的,你意念一发动,它就是知,就是行,这是知行合一的原始状态。在这个意义上,动物是比人更知行合一的。
人比动物高在人的反思上,高在人能够主动地运用他的思想。
这一主动的用,思想就出现了问题,这样知和行就两栖了。人一盘算,就脱离了那个初心直觉,也脱离了事物的本体,也脱离了心的本体,就已不是本来那个知了。
(二):真知必有真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强调真知真行)
有一种人懵懵懂懂、任意去做,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全不解思惟省察”叫冥行,他们活在自我感觉当中,不知道天高地厚、天圆地方,他们最后办到一个“冥行妄作”;另一种人是茫茫荡荡,悬空思索。这派人好静,就是全不肯躬行实践,只是在那里揣摩影像叫妄想。这是从知即是行的功夫层面解释知行合一的,没有知而不行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通俗地说:真知真行,深知深行,浅知浅行,错知错行),实际功夫只是一个,真知必有真行,知而不行只是没有真知。
(三):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是打通的(强调格物致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这里强调格物,物格了你这个致知才算完成。妄念通过格正才算致知(真知),又哪里来的妄知妄行?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是打通的。
“知行合一”关键在“诚”不“诚”,诚则知行合一,不诚则知行歧出。知行合一是先生立言宗旨。先生说:“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强调知行本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强调真知真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强调格物致知)。这本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知行合一,相互补充,其间并不相碍,知行合于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在上一次“心即理”探讨中,曾经说“心即理”是心学立论的基础。心学的一切立论都基于这个基础。同时“心即理”也是本来存在的实相,所以明白了或者说体悟到了“心即理”,便是明心见性,便是悟道。知行合一亦是如此,知行合一是功夫和本体一元论。
知行合一既是工夫,亦是本体,从功夫上说,合字为动词,知行合一即是致良知;从本体上说,合字是为形容“知行本一”的状态,即是良知致。所谓合一,是本然而一,自然而一,故可谓之“知行本一”。那么,既然是本一,为什么还要提知和行两个字呢?是因为人皆有私,才需要做格物致知,即“存天理,去人欲”的工夫,不明白“心即理”的内涵,自然也就无法明白知行合一的意义了。
知行本一,即是说知行是一非二,这是就本体而言,是道说,见(悟见)了自然明了。倘若未见,论来论去,也是满屏疑惑。体悟知行本一,是自然而然的,着不得一点意思在里面。因为知行自然而一,一旦着了人的意思在里面,即便是“些子”,也会满眼昏花,偏离本体。
故阳明先生才说:“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原本合一)。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实际上,知行合一确实很难说得清楚。先别说见不见得到,只就文字而言,知和行明明是两个(字)。却为何说成是一个呢?这就是圣凡之别,知行合一是本体论,圣人的境界,凡夫不在此境,一己之私尚存,故任尔百般辩解,亦是徒然。所以无论阳明先生如何诠释,诸如,“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等等,都有知行使然合而为一的意思在里面。邓艾民版本《传习录注疏》第5小节备注1、2中,分别提到在后期阳明先生的弟子或与其思想决裂,或不同意知行合一学说等等,恐亦与此相关。所以后来阳明先生自己也多讲致良知,而不讲,或少讲知行合一了。
知是真知(良知),行是真行(良能)。知行合一即是致良知,毫无疑问,其惟诚意而知,“知行合一”的宗旨就是“诚意”。“诚”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心,没有二心。一心之行,知也在此,行也在此,这就是“诚意”。“诚意”就是“知行合一”的“一”。没有“诚意”,一也就没有了,知与行就分成两个了,就不成其为一了,就不是吾道一以贯之了。
因此朱熹讲先知后行,是把知与行分裂了。虽然他将《大学》的八个合成了两个,但还不够彻底,没有真正贯通为一,而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见了一,知行就不再分裂了,就真正把《大学》讲的这个道给贯通了。儒学从《大学》的八,到朱熹的二,到阳明先生的一,这可以视为儒学发展三大阶段:即由儒学,到理学,到心学。
所以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讲的是认知的本源,是整体之知,不是所知。明白了本源,所知上就不会糊涂了,所谓不惑了。良知即整体之知、自然之知。
自古至今,知行合一争议不断,争从何来?争从认知,认知,事在人为,在事不在心,“事中心”千差万别,因人而异,识心千变万化,因时因事因境因法而有分别,分别只因未复那本心,本心无别。
知行合一,旨在知行本一,知行本一,本在心体,在心不在事,“心中事”生处无别,同在根,别在相,心同此心,理同此理,真知本知,无为心同,知是心知,行是心行,如何不一?
真知真行,自然一体,妄知妄行,只是此心不明。
知行合一,不管是外说,还是内说,不管是体上说,还是用上说,都是导人向善,正其不正的!
至于恶知恶行,既然已知“恶”,为善去恶就行了,何必还提个“合一”?意欲何在?
这个“一念发动处”就是真机所在,“知善知恶”“善善恶恶”在一念发动处做功夫,一念善,便实实是好。一念恶,便实实是恶,如此才是学。不然,便是作伪。“一念之间”关乎圣凡、善恶之途辙,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便是入圣之机。
布衣客
以上是根据净心斋群里心友的讨论加上自己的理解整理而成,供大家参考。以发表于阳明研究院《百生明》第十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