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原本是杭州秋假可以休息,但是女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所以,依然是早早起来,和女儿一起把剩下的洗漱用品收好,准备出发去学校,这种活动主要是同学们一起去参观对方学校,并在对方结对小朋友家住一晚,第二天再回来,对方是完全陌生的家庭,我心里总有着一点紧张和焦虑,担心她晚上会说梦话,可能会梦游,走下来床被吓到,整理东西的时候看看这儿,摸摸那儿,虽然自己没照镜子,但估计整张脸都是僵住的,没有忘记这个吧,那个带上了没,哎呀要来不及了,我心里嘀嘀咕咕,娃爸躺在床上只说了句“你搞定哈,我今天很忙,让我多睡会儿”,这时候豆豆边喝粥边看看我说:“妈妈,你看上去很紧张啊,我也有些紧张的,但是更多的是兴奋呢”,被她一说,我注意到自己的情绪,可是还是为情绪所控,最后还是把老公赶起来,让他送女儿,因为已经快来不及了。
待女儿走后,我和朋友说起这茬事儿,她说:“当你被情绪淹没的时候,女儿能够看到并表达妈妈的情绪,还能够表达她自己的情绪,并且说出和妈妈不一致的地方,没有被妈妈的情绪影响到,这样真好。”
是啊,她拥有了自己的边界,能够准确的表达内在体验和感受。 我瞬间有种轻松的感觉,我不必时时刻刻都做得很好,做得不好的时候,女儿也会知道那是我的情绪不是她的,就像有时候她被老师骂回来后,我会听她叙述完具体的事情,看看是因为老师当时有情绪她成了导火索呢,还是确实做了特别不好的事儿,慢慢的她因为大人的脾气而自责和内疚的情形越来越少,会分清是事情没做好,还只是情绪问题,也已经长大到不会那么容易受别人情绪的影响了。
回想起之前走过的育儿之路,一直努力学习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同时也努力自我成长,不知不觉中,甚至有种唯有自己做好,孩子才能做好的潜意识,也深信言传身教这一说,但是同时也会有一种莫名的压力抗在肩上,还是潜在的完美主义在作祟,我是妈妈,我要做好时间管理,我是妈妈,我要学会英语,我是妈妈我要努力积极向上,一定要做好“妈妈”这个完美的角色,当孩子做不好的时候,一定是我陪伴得不够,孩子有什么问题,我自己先调整,某种程度上,这种方向固然是对的,与其改变孩子,不如改变自己,但是不知不觉把孩子成长的结果抗在自己身上其实就越界了,是一种过渡自我归责,一不小心就成为过渡教养。
凡是都是过犹不及,其实我做好我当下能做到的,孩子自会成为她自己的模样,也许和我期望的一样,也许不一样,我不必为她的结果负责,因为唯有她自己才能为自己负责,我需要做我能做到的就够了。我一直在头脑上知道这样才比较好,但是不知不觉中还是有不少的自我归责,还好她的话和我的反思,及时的提醒我,即将9岁的她已经可以为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
每一次分离都是成长,是她的更是我的。
这种感觉很微妙,我的外在行为也许并没有改变,我依然会为她紧张,为她担心,为她做很多的事情,但是我内心里会知道那都是我所选择的,我为我的选择负责,而她也只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就好了,互相都没有对不起对方,或者过度的要求,不需要任何道德绑架,而当她达不到我期望的时候,我才不会觉得失望,因为我已享受过过程。
作为妈妈,不完美的地方太多,很多东西都在学习,从小时候以孩子为中心,到后面看到她的反馈不停的调整自己,到后面上小学不由得做得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每一次的情绪和冲突,都是一种提醒,都需要反思,原来的方式,现在是否需要改变,没有一成不变的育儿理念,任何道理都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去试验,多感受,多思考,有时心有力而力不足做不好也没关系,有时候努力拼搏也可以,努力而不执著于结果,孩子越大,妈妈越要忍住自己的担心和控制,孩子才能一步一步磕磕碰碰的长大,收获属于她自己独一无二的体验和能力。
而且,最重要的最让我开心的是,我终于能够相信,作为一个常常内心有点怂,有些优柔果断的妈妈,也是能养出有力量又果断的孩子的,我放下了她终究受我能力限制的那种全能自恋,她是我的孩子,却又不是我的孩子,她是大自然的,是社会的孩子,更是她自己,放下对结果的执著,就不需要“她只是太像我而已”的这些自我安慰和自我归因,她自会活出她自己的,生命本身就是奇迹不是么,并不需要父母抗着她向前走,只需要在旁边照映她前进,我感觉愈发的自由轻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