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校同一年级是两个班或者多于两个班时,老师之间不自觉的都会互相交流,分享一下班级中学生情况,探讨一下管理经验,交流一下教学情况。一个老师带两个班甚至多个班的情况更是常见,但这种情况下带来另外一种隐形的后果,会在其中选择一个程度较好的班级,发展他们的成绩,对于其他程度较差的班级则会有些敷衍。
一个家庭中两个孩子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更何况是两个班级,作为老师尽可能的在一碗水端平,但是人就会存在主观性。我所带的两个班级相比而言,一个班学习氛围较浓,上课前进入班级学生在读书,交过来的作业可以看到他们的用心。而另一个班,每次进入都是乱哄哄的,学生在等着老师说“拿出来课本,该交作业了”,不交作业的情况大有所在。对于这个班我每次都是在强调纪律,要求坐姿。
但是昨天上课又发生了一件“小事”。
我们班爱动的小峰已多次进行谈话,最近比之前的进步体现在作业方面,每次都按时提交。但是课堂行为依然存在问题。昨天上课,我们正在读单词,小峰在额头上贴张纸条,扮演起僵尸的动作,我没有理他,因为我心里清楚,如果我停下讲课把视线投到小峰身上,正合他意,他的目的就达到了——吸引了全班的注意。
但是他的行为影响到了坐他后边的一位同学,那位同学模仿,也把纸条贴到了额头上,不同的是这位同学还在读单词。
下课后单独与这两位同学沟通。而我也在反思,为什么小峰的状态调整不过来?当问到小峰,你最近觉得自己有进步吗?他点了点头,我知道他指的作业方面。那么在课堂上呢?他摇了摇头。
我认为在与小峰的谈话上,我也在试着去走近他,可是效果都不太好。
李镇西老师曾说,“任何一个人的灵魂都是自由而独立的,只要在行为上不妨碍他人的生活,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人为去“塑造”别人的“灵魂”。重要的是沟通,“沟通”本身就是目的”。而我和小峰同学的沟通,可能我的目的性太强,一直在围绕“课堂表现”这一个话题,而没有真正走入小峰的内心,所以不知道为什么他会这样子去做。
他说英语课听不懂。而在讲新单词的时候,他和班里其他同学是站在同一水平线上,面对的都是陌生的单词,这个时候他可以跟着大家一起学习,而他采取了无视。所以在讲文本时听的云里雾里,时间长了,不懂的知识越来越多,陷入了恶性循环。
而关于学单词,我给孩子们说,这和我们初到班级认识同学是一样的,我刚接触他们时,90多个孩子,我需要把名字和长相一一对应,而为了最快记住每个学生,我采取的是多与学生见面,多提问。学生记单词也是这样,我们可以先和陌生的单词混个脸熟,见的次数多了,总会有所印象。
现在的学生跟以前的学生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个性,老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用权威压制学生,而是要用能力和魅力征服学生,用责任心感化学生。所以许多人讲如今的教师不好当了,这不是指知识点变难了,而是指学生变得难管理了。
面对小峰,我总有一种我是在一厢情愿的感觉,如同一个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他不愿意往前挪,班主任数学老师已对他放弃,虽然他脑子并不笨。
对于那些聪明却又不学的孩子,我们很苦恼。我查了资料发现,“聪明又不学”是一个很常见的谎言。可能是多次对小峰说他聪明,让他的心理有点“沾沾自喜”。他认为,我比他们都聪明,我只需要付出一点就可以学好,觉得自己只要想学就一定能学好,但是“想学”的那一天却迟迟不到来。而我们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你如果把聪明用在学习上,成绩不会像现在这样。本来看起来像是鼓励孩子的话,但对于有些孩子而言,并未对这样的法说做出积极的反应,有的甚至更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反而玩的越来越开心。
孩子真的没把聪明用在学习上吗?孩子口中可能多了一个口号:“我只要稍微多学习一下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只因我现在还不想学”。
而学习的过程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不如把聪明不用在学习上,保留一点期待相对更“爽”一些。
照这样的推论?我们是否可以说“如果你把玩的时间用在学习上,会进步可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