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观念在时时更新,一切以长远和大局着想,以洋人也是人的观念,创造了与众不同的外交观,尽量保护国计民生。
【思维的转变】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除了发现“洋人船坚炮利”这一点外,没有看到他们与历史上其他蛮夷的区别。
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让曾国藩的想法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曾国藩对外观念和思路发生了巨大转变。
【外交观念】
曾国藩形成了三个在当时相当与从不同的外交观念。
第一是对外国人要平等相待,要把外国人当人。
中国古人的狭隘观念只有中国人是人,其他族类,皆介于人与兽之间。先天就是不平等的。为了维护这个不平等,宁可痛快地割地赔款,也坚决不能让外国人入城。
曾国藩则认为,你不可能强迫一个比你强大的人给你下跪。无法在按藩属之礼要求,只能行平等之礼。
第二是诚信外交,对外国人也要将诚信。
中国人历来处理外交,并不以“诚信”,而以“羁縻”。出发点是蛮夷非我族类,因此跟他们讲不了道理,只能以权宜、权术来笼络糊弄,结果损失惨重。
曾国藩认为在对外谈判中,应该像君子一样,首重信义。能答应的大大方方的答应,不能答应的,坚定不移。在力量不如对方时,坚守条约对自己有利。
第三,在对外交往中,不要争面子,而要争里子。不要争小处,而要争大处。
皇帝为了不让洋人进北京,大清帝国所有的关税都不要了,以此作为交换。
曾国藩关于外交的一句名言是“大事苦争,小事放松”,对外关系应该着眼于大局,在有关国计民生的地方要拼死相争,但是不应该在入不入城之类的小事上纠缠。
若小事处处竞争,则大事或反有放松之时,不分大小,朝夕争辩,徒为彼族所轻视也。
【反观自身】
曾国藩的外交观念,在当时相当先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合作。然而都知道合作共赢,又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呢?
我就是一个经常在小事上纠结,因小失大的人。比如:跟孩子陷入权利之争,就是因小失大,既伤了亲子关系,也没做到引导孩子,还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待孩子要平等、诚信,一致性的表达很重要。与人相处,目中有人,尽量满足彼此的需求,完全可以创新,实现第3选择。
生活中永远有第3选择,找到最重视的东西,去创造与众不同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