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音乐的家长,如何陪孩子更好地练琴?

2025年5月17日 《钢琴美育》读后感。

这本书是我在刷短视频时偶然发现的。视频中提到的几个问题,恰好也是我在陪孩子练琴时遇到的困惑,于是我决定买来看看,希望能找到解决之道。

我让孩子学钢琴的初衷,并非期望他们成为像郎朗那样的世界顶级钢琴家,而是希望他们能掌握一门特长,在人生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为生活增添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然而,在陪孩子练琴的过程中,我常常忍不住指出他的错误:“这个错了,那个错了,要改,要改。不许折纸,手腕不许乱动,不许塌陷,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注意力要集中。学习弹琴时总是马虎,不用心,上次说的错音为什么不改?为什么总是乱改指法?折纸都说了多少遍了,怎么还改不掉?”这些指责在陪练过程中屡见不鲜。

这本书却指出,这种做法会严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让他在练琴过程中更加痛苦。钢琴教师在上课时,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错误,已经身心疲惫,很少有老师能有耐心好好地和孩子说话,课后也很少有家长能心平气和地指导孩子练琴。带着这种态度去指导,孩子只会更加心烦、更痛苦。

在整个练琴和学琴的过程中,孩子长期处于被教师和家长否定、批评、斥责甚至嫌弃打骂的境地,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形成自我保护,行动上变得消极懈怠。

弹琴时,孩子常常会表现得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结果反而错上加错。当练琴的紧张气氛让孩子无法承受时,他很容易选择放弃。

在学琴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导。有些人认为,枯燥的训练和痛苦的坚持是成为钢琴专家的唯一途径,并且需要花大价钱找大师点拨才能脱颖而出。这其实是错误的。

首先,学钢琴培养的是人,而不是专家。教师是学生学习钢琴的引领者、促进者和激发者。

其次,学生情绪的起伏跌宕才是学钢琴过程中的主旋律。孩子情绪的起伏,在练琴的过程中,对练琴的主动性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中还提到魏志强的一段话:从理论上讲,我们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如果在不计物质与时间成本的前提下,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解决问题与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如果没有,在困难面前,我们将会为自己找到若干种理由和借口推卸责任。这对个人的成长是不利的。

遇到问题时,能够以身作则,用最小代价将问题解决。同时,再延伸一个问题,并进行思考与总结,以预防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在工作中建立这样的思维,通过工作实践,不断探索与工作范围相关的新领域来充实自己,不久的将来,你会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在陪孩子练琴的时候,要关注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联。

在陪孩子练琴的过程中,耐心至关重要。通常,随和豁达的家长更容易培养出专注的孩子,而强势的家长往往会导致孩子专注力较差。因此,在陪伴孩子练琴的过程中,营造和谐欢乐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环境不仅能使孩子在家中练琴时感到轻松,还能让他们的真性情在弹奏中自然流露。

决定一个孩子在钢琴上所能达到的高度,并不完全取决于其先天条件,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弹奏钢琴所需的各种能力以及家长开明的陪练态度和耐心。这些能力大多与孩子的外部环境有直接联系。作为孩子外部环境的主要创造者,家长在塑造孩子对待学琴的主观意识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如果孩子出现厌学现象,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回顾学习历程,找出导致厌学的根本原因,并重新考虑资源分配。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结合教育角度进行教学,带着孩子从头学起。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耐心陪伴,细心观察,用心肯定,倾心赞美,让孩子时刻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关注。孩子的情感和精力投入与其情绪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在练琴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孩子情绪的变化。通过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这些原则的重要性,要改正陪孩子练琴过程中的不正确做法。

首先,对他练琴不再批评和指责,而是欣赏和夸赞。

其次,对他出现的错误,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自己去领悟和改正。

最后,要时刻关注他练琴的情绪,关心他内心的想法,而不是把我的想法强加于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