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育出亲子阅读这颗幸福的种子

首先:只有父母读故事时才会和孩子语言与心灵相通

我们要知道,“图画书不是让孩子们自己看的书,而是由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给还不识字的孩子读书时,父母(用)自己的声音读故事,孩子用耳朵听故事,同时用眼睛看着图画。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不是看画,是读画。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画全部是语言,图画中有很多语言。孩子一边读着画中的语言,一边用耳朵听故事,听和看同时进行,这是一个人自己读书时做不到的。

如果自己读书,首先要读字再看画,或是看过画再读文章,完全不能同时进行,但听别人读,却可以同时做到。

用耳朵听到的语言的世界,和用眼睛看到的语言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在孩子心中会重合在一起,孩子心中出现的那个世界就是图画书的世界。图画书是线索,是入口,这就是图画书的体验。

语言相通,心灵才能相通,才能产生共鸣,共鸣越多,心灵就越能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认同感,亲子阅读就是亲子沟通最好的方式。

有位德国人在书中写过,一个5岁的女孩,她的妈妈经常给她念书、讲故事。有一次,电视上播放讲故事节目,专业的播音员在电视上讲故事,在大人看来,这是非常好的节目。那个5岁的女孩,一开始很感兴趣地看节目,过了一会儿,她去找妈妈,让妈妈给她讲故事。

妈妈问:“电视上的阿姨,讲得不挺有意思吗?”孩子回答说:“可是,电视上的阿姨不能抱着我。”这就是孩子的心情。

抱着孩子读书给他们听时,我们的心情能传达给孩子,孩子的心情也能传达给我们。这是电视这样的机械性语言无法做到的。

其次:图画书不是教科书,家长不要做“问题大王”

这本书好不好看?哪里最有趣?你最喜欢哪一副图呢?老婆婆遇到了什么事情?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大野狼刚开始做了什么事?然后呢,最后大野狼怎么了?故事里一共有几只羊几只猪,大野狼和猪加起来一共有几只?小红帽为什么会被可怕的大野狼吃掉呢?

你会不会在不经意间问过孩子这些问题呢?或许你认为这样才能让图画书充分的发挥价值,但是你可曾考虑过孩子的心情,对孩子来说听妈妈读绘本应该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但是为了应付妈妈马上会提出的问题,孩子只好一边听故事,一边假设问题,准备答案

比如妈妈一定会问你觉得哪里最有趣,所以这一段一定要记清楚,这里出现了三只猪,第6页画了7只羊,这么一来孩子怎么能快乐的听故事呢?当孩子觉得有趣,正想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时,却必须要紧急刹车,准备一会儿可能要回答的问题,孩子就在这种想要陶醉,又不得不保持清醒的情况下听完了整个故事,然后接受等待已久的读后指导及问题,这样的阅读方式不能满足孩子,只会使他排斥并讨厌图画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也不希望每读完一本书就得报告一堆读后感,那么孩子也是一样的心情,给孩子读图画书,只管一个劲的读就好了。不要问东问西,满足的是大人的需求,如果是自然的互相讨论,当然最理想,但一定要做到不落痕迹。

最后:每天给孩子读绘本,多年以后你会感谢你的坚持

父母要坚持陪孩子阅读,哪怕只是5分钟10分钟。对孩子来说,和父母在一起是最幸福的。亲子共读图画书,是用看不见的语言创造出看得见的世界。一本好书能够改变人的内心世界,对孩子而言也是一样的。

以我和孩子为例,我在孩子一岁的时候就开始给他读绘本,现在两岁二个月,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很难持久,刚开始的时候读绘本他也听不了五分钟,翻了几页就会把书推开,但慢慢的愿意多看几页,有时候他走开了,我也继续读故事,他也会被吸引回来

就这样从读几页到读完整本书,从我叫他被动的读到他自己主动选书读,从一次五分钟到十分钟、二十分钟,到现在两岁了,有时候一次能读40.50分钟,说真的,我讲得口水干、但是每次都会不厌其烦的给孩子读,有的书都读了很多遍了,但是每一遍我们都会有新发现,有趣的故事加上温暖的陪伴,读绘本的时候我们都很快乐,这就是肉眼可见的幸福啊。

育儿先育己,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先成为那样的人,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读绘本,孩子是靠耳朵来喜欢上书,父母读故事的声音会在孩子心中扎根,很多时候孩子不会听我们怎么说,但会看我们怎么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