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日月:连载168】
(接上文,夏金桂解读,平生最喜啃骨头,油炸焦骨头)
10.11 秋纹:祖大寿
秋纹与袭人、麝月关系密切,书中多有描述:
如74回抄检大观园前,晴雯回王夫人话:“至于宝玉饮食起坐,上一层有老奶奶、老妈妈们,下一层又有袭人、麝月、秋纹几个人。”
77回,晴雯被撵,宝玉问袭人:“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
78回,麝月、秋纹带了两个小丫头来等候宝玉,宝玉却使心计支走麝月、秋纹,单单问两个小丫头:“自我去了,你袭人姐姐打发人瞧晴雯姐姐去了不曾?”
说明宝玉已对袭人起疑,而且知道麝月、秋纹跟袭人是一伙儿,才会故意支走两人,问小丫头实际情况。
宝玉使唤的大丫嬛,名字都是成对出现的:
袭人,媚人;
晴雯,紫绡;
麝月,檀云;
秋纹,碧痕;
绮霰,茜雪。
媚人第五回后再没出现。茜雪因茶被撵。
按36回凤姐回王夫人的话:“就是晴雯、麝月等七个大丫头,每月人各月钱一吊;佳蕙等八个小丫头,每月人各月钱五百。”加上袭人是八个大丫头,应是少了媚人、茜雪二人。
但注意宝玉生日,怡红夜宴占花名时,出场的丫嬛共八个:
袭人、晴雯、麝月、秋纹四个人,每人五钱银子;
芳官、碧痕、小燕、四儿四个人,每人三钱银子。
大小丫头都只出现了一半。
绮霰、紫绡、檀云三个大丫嬛平常都没写几句,此处也淡化处理,可以理解。但碧痕却跟小丫头们并列,只出三钱银子,就有些异常,因为这个碧痕可是跟宝玉洗澡,“足有两三个时辰”的大丫嬛。
还有绮霰,出场极少,但宝玉的外书房却名“绮霰斋”,是以此丫嬛之名命名,可知这个丫嬛不一般,却故意写隐了。
占花名只安排了这四个大丫嬛,可理解为作者有意突出这四人。在宝玉的大丫嬛中,确实也只有这四人有专门场景的描写。
宝玉刚搬进大观园,24回,红玉因给宝玉倒茶,秋纹、碧痕提水回来看到,便心中大不自在。秋纹听了,抖脸啐了一口,骂道:“没脸的下流东西!正紧叫你摧水去,你说有事故,到叫我们去,你可等着做这个巧宗儿。一里一里的,这不上来了?难道我们到跟不上你了?你也拿镜子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
54回,元宵夜宴。宝玉出去小解,只见两个媳妇子迎面来了,问是谁,秋纹道:“宝玉在这里,你大呼小叫,仔细唬着罢!”完后,小丫头捧着小沐盆,秋纹先忙伸手向盆内试了一试,说道:“你越大越粗心了,那里弄的这冷水?”可巧见一个老婆子提着一壶滚水走来,小丫头要热水,老婆子不给。秋纹道:“凭你是谁的!你不给?我管把老太太茶吊子倒了洗手。”那婆子回头见是秋纹,忙提起壶来就倒,秋纹道:“彀了。你这么大年纪,也没个见识!谁不知是老太太的水,要不着的人就敢要了?”
刻画的这个秋纹,特征是说话特别冲,简直嚣张霸道,有没有?把老太太茶吊子倒了洗手!此人还真有嚣张霸道的资本,我们仔细看清楚此人是谁?
总览54回,在“史太君破陈腐旧套”之前,用了五六页,整回四分之一的篇幅,写宝玉出去小解,有没搞错?元宵盛宴,有吃有喝,有酒有戏,却把宝玉出去、进来写了近两千字?那么这段在写什么?
前面写“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八义》就是《赵氏孤儿》的戏剧版,昭彰的是“忠义”。《观灯》演的是公主与驸马赵朔在元宵节赏灯的繁华富丽,对景。但之后,全家就被屠岸贾杀了。
后面写贾母“破陈腐旧套”,实则骂“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一点都不“比如”,贾母骂的就是“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的汉奸!与前面《八义》演的“忠义”形成鲜明对比,鞭挞汉奸不忠不义。
所以中间这段,借宝玉出去,先揭露了袭人、鸳鸯这两大汉奸,然后把宝玉小解、洗手写了这么一大段,揭露的就是秋纹这个汉奸。
其实剧情就一句话:宝玉小解完了洗手。
就这么个不是事儿的事,看书中写了多少“啰嗦”的“废话”:
“蹲下再解小衣,仔细风吹了肚子。”
后面两个小丫头子知是小解,忙先出去茶房预备去了。
只见两个媳妇子迎面来了,问:“是谁?”
秋纹道:“你大呼小叫!”
“我们不知道大爷下来,惹祸了。”
“手里拿的是什么?”
只见那两个小丫头,一个捧着小沐盆,一个搭着手巾。
秋纹先忙伸手向盆内试了一试,说道:“你越大越粗心了!”
“那里就走大了脚?”
秋纹道:“我管把老太太茶吊子倒了洗手!”
秋纹道:“你这么大年纪,也没个见识!”
宝玉洗了手,那小丫头子拿小壶倒了些沤子在他手内。
这一大段“啰嗦”的“废话”,很明显在突出:小、大、手。
如果算上“小丫头笑道”、“小丫头便说”,则这三个字超过20个!
显然是作者有意的,太明显了!(正面看的读者好像不觉得明显)
那么作者在强调什么?“祖大寿”的名字:大寿。
白金钏投井,宝玉挨打前,作者特意安排了一个耳聋的老婆子,出来提醒读者,把宝玉说的“要紧”,说成“跳井”,从而解出“投金”。
这里也一样,作者特意安排了一个老婆子,提着一壶滚水走来,说了一句:“那里就走大了脚?”这段写的是宝玉洗手,写了这么多“手”,“走大”的也不是“脚”,是“手”!祖大寿。
祖大寿为什么是秋纹?接茬法,秋纹接茬,说把老太太的茶吊子倒了洗手,那婆子回头“见是秋纹”。老婆子还说:“我眼花了,没认出这姑娘来。”这话又是说给读者的,“看似说此实则说彼”,表面看“没认出这姑娘”是说小丫头,这话却是老婆子对着秋纹说的,提醒读者“没认出这姑娘”:秋纹。
这段的提醒太多了:
“蹲下再解小衣”:岂有此理?明显不通么,男人跟女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就是站着撒尿!怎么能让宝玉蹲下呢?
只见两个媳妇子迎面来了,问:“是谁?”秋纹接茬:“你大呼小叫!”还是问读者,秋纹这个接茬的人是谁?秋纹提示:大呼小叫!大、小,小是用反,都是提醒:大。
然后那媳妇们说:“我们不知道大爷下来,惹祸了。姑娘们可连日辛苦了!”这两个媳妇是从席上拿吃的去怡红院送给袭人、鸳鸯,岂能不知道宝玉是“二爷”?能说出“大爷”的话?所以庚辰本在“大”字右边改为“二”字,应是抄书者看到“大爷”不对,改为“二爷”。我倒认为,“大爷”是作者故意写错的,提醒读者,强调“祖大寿”的“大”字,因为这段文字频繁使用“大”字、“小”字。
而且宝玉后面又提醒:“这两个女人到和气,会说话!他们天天乏了,到说你们连日辛苦。到不是那矜功自伐的。”麝月道:“这好的也狠好,那不知礼的也太不知礼。”
宝玉说这两个女人和气、会说话,提醒的是“大爷”后面这句话,“姑娘们可连日辛苦了”,让读者注意到这两个女人说的话,意在前句“大爷”。这种手法书中常见。
宝玉一句“矜功自伐”,麝月一句“太不知礼”,其实作者说的都是秋纹反面的人物:祖大寿。为什么说祖大寿矜功自伐、太不知礼?崇祯皇帝三次诏祖大寿入京进见,祖大寿都“辞不往”。
凤姐儿便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宝玉忙道:“没有吃冷酒。”凤姐儿笑道:“我知道没有,不过白嘱咐你。”
凤姐和宝玉在说什么?凤姐儿特意提醒,白嘱咐读者:仔细手!是这段宝玉出去、洗手的谜底,作为这段文字的结尾。
这种写作手法太熟悉了,黛玉看似说送手炉的雪雁,实则说吃冷酒的宝玉。这里宝玉也明确说了“没有吃冷酒”,凤姐也说“我知道没有”,既然没有,那么作者白嘱咐读者什么?仔细手!
对“《混元盒》、金花娘娘”,“揭起来、揭开”金鸳鸯、花袭人这两个汉奸,不是说秋纹事,后文再解。
未完,连载【红楼日月】
(点击正文前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